阿斯巴甜是否致癌有了定论。
7月14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对甜味剂阿斯巴甜健康影响的评估。IARC将阿斯巴甜归类为“IARC第”。也就是说,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联合专家委员会还给出了每日允许摄入阿斯巴甜量为40毫克/每公斤体重,这是个什么概念?无糖饮料还能喝吗?同级致癌物还有哪些?
2B类致癌物是个啥概念?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可乐、减肥饮料、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止咳药水、维生素咀嚼片等,范围非常广泛。
IARC将阿斯巴甜归类为“IARC第2B组”。按照IARC对致癌性的划分,包括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5个等级。其中,2A和2B的界定类似但又有区别:2A类致癌物是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的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2B类致癌物则是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同级致癌物都有哪些?
其实,在阿斯巴甜之前,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都被归列入2B类别,其中不乏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或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或因素,如手机辐射、芦荟全叶提取物、传统的腌菜、柏油路上的沥青、汽油发动机尾气、美发师或理发师的职业暴露、乙醛、灭蚁灵、敌敌畏、卡拉胶、黄樟素、品红染料、焊接烟尘等。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强调,分类反映了某些物质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强度,但并不表明在给定的暴露水平或暴露途径下癌症发生的风险程度。
这些物质或因素被归入2B类致癌物,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避免或放弃使用这些物质或因素。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同时注意控制暴露量和频率,以降低潜在的风险。例如,如果我们需要使用手机或电脑,可以尽量减少使用时间,或者使用耳机或扬声器等方式来减少辐射的接触;如果我们需要开车或乘坐汽车,我们可以尽量选择空气质量好的路线,或者开启空调或窗户来改善车内的通风等。
莫要抛开剂量谈“毒性”
自从听到阿斯巴甜被列入致癌物名单的消息,大部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曾经喝掉的无糖可乐和吃掉的口香糖会对身体造成多大的影响?未来,无糖食品还能买吗?
要知道,虽然我国允许阿斯巴甜作为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为了消费者健康,会规定每种添加剂在食品饮料中的使用上限,厂家并不可以无限制地使用任何一种添加剂。
我国现行使用的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阿斯巴甜在不同品类产品中的使用量亦有着严格的规定。以一听330克重的零度可乐为例,它的阿斯巴甜总含量不会超过0.198克,而且零度可乐配料表中不止添加了阿斯巴甜一种甜味剂,还有安赛蜜和蔗糖素(三氯蔗糖)两种高浓度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的占比相对会更少。
要谈“毒性”,自然不能抛开剂量泛泛空谈。据悉,阿斯巴甜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40毫克/千克体重。一个人每天在这个限制内消费是安全的。比如,在假设没有其他食物来源的摄入量的情况下,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超过9-14罐才会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尽管在深入了解之后,阿斯巴甜的危害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市场正在朝着更安全、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主流的甜味剂从此前的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剂,逐步向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转变。
回溯来看,无论是人工甜味剂还是天然代糖,或许都并非“健康代糖”的“灵丹妙药”。比如在今年2月,英国杂志《自然·医学》刊载了一篇研究警告称,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
因此,在谈“致癌物色变”之前,我们同样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了糖分的摄入对健康的逐渐蚕食。
(海报新闻编辑 沙斯媛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中新经纬、澎湃新闻、中国企业家杂志等)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