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612:49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半月谈丨高校“陌生人现象”观察(下): 为大学生重建“附近”

新闻聚焦admin2025-02-055

半月谈记者 郑天虹 王莹 俞菀 吴晓颖 柯高阳

毫无疑问,大学生“三无”心态是高校“陌生人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当下不少学校存在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重竞争轻合作则加剧了“陌生人现象”的蔓延。受访人士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探索组织更多贴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让学生摆脱机械的“卷”和失落的“躺”,在实践探索中释放青春的活力。

就像滚筒里的仓鼠,要一直往前跑

在与一些“双一流”大学学生座谈时,不少学生对“在课堂之外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内心需求”的老师非常渴求。

多名受访教师表示,完成科研任务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上的心思相对较少。有教师认为,教学耗费的精力主要是前期备课,后面只要上课不迟到、不出教学事故,在现有考核要求下,不需要花费额外精力去跟学生交流。

大学生在校园里看书  曹正平  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卓泽林说,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仅仅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持续深入的互动,学生难以与老师建立信任关系,遇到困难时无人倾诉、无人引导,这种“放养式教育”会加剧学生的孤立感。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本为吸引学生参与的校园活动虽组织得不少,但不少活动不受学生欢迎。西北某高校一名辅导员说,现在学生学业、就业等压力大,需要更多“无目的”的活动释放压力,但现在组织的“无目的”活动太少了。

有高校受访学生说,学校的一些活动“说教味”比较浓,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的甚至搞强制签到等方式逼迫学生参加,引发学生反感。

另外应引起关注的是,长期以来学生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竞争,使得同学间更多将彼此视为“对手”而非“朋友”“合作伙伴”,许多人难以停下来感受与人交往合作的快乐。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多考一分,干掉一操场人”已深深烙印在部分学生的意识深处。多名受访大学生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一上大学就开始以“读研”为目标“卷绩点”,大学前3年就做一件事:想尽办法把分数考高。有学生说:“我们就像滚筒里的仓鼠,要一直往前跑不能停下来,没有时间考虑其他。”

沿海地区一名大二学生说,之前和10多名同学组队参加生物学比赛,感觉大家不是想着“我能为团队做多少贡献”“合作达成目标”,而是都想抢第一作者、“自己赢”。“最后变成领头人只好自己干,其他人都在划水,项目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团队也分崩离析。”该学生说。

多名受访高校校长说,受“分数至上”影响,部分学生从一入校就多少有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对此也了解,但仍觉得“只要能上好学校就行了”。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长期以来,我们相对缺乏生命教育和恰当的价值观教育,功利主义、优绩主义惯性明显,导致学生对生命、成长、幸福的本质以及多元性认识不足,精神层面有些空虚迷茫。

找回“附近”,促进现实链接

随着互联网愈发普及,有社会学者表示,现代社会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附近”的消失。高校本应是一个找回“附近”的极佳场所,但现实不容乐观。如何打破高校“陌生人现象”,为大学生重建“附近”,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成长?

首先,增加教学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引导老师投入更多精力在学生身上。

一些院校通过改革教师考评机制、建立书院制等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说,在对学校老师的考评内容中,学生指导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主要应考核老师花了多少时间跟学生在一起,包括参与学生活动、指导研究项目等,以此评估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贡献。

大学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的古桥上表演街舞  黄宗治  摄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为改变高校师生交流过少的局面,引入书院制,学生一入校就配备一位书院导师和一位学术导师,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南科大计算机系图灵班大三学生周圣力说,学校设有固定的师生交流时间,只要学生愿意,都可以在这段时间去找老师交流,老师也因此更了解学生想法,“我们给校长发邮件,他也会及时回复”。

其次,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自我成长环境,把学生从“卷绩点”中解放出来。

受访专家建议,对学生考评应该更加多元,可以把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有更多时间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出台《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初步构建起“五育并举”的基础性评价体系以及学生工作、创新创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维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各类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展现价值的机会。

第三,增加新型社交活动和实习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多一些与现实社会的链接,在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多名高校心理老师建议,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从虚拟世界的信息茧房走出来。通过组织各类校内社交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拓展社交圈、结交朋友的平台,让年轻人在兴趣交流中增强社会归属感。比如,湖南长沙不少高校举办登山节,鼓励大家走出寝室、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去登山。多名受访师生说,组织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也有利于年轻人释放和表达感情。

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仅靠课堂很难培养起来,需要在实战中锻炼提升。多位高校负责人认为,可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发展一线、生产实习一线拓视野、长见识、砺才干,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

来源:《半月谈》2025年第2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