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人漫步街头时,前方突然飘来一阵刺鼻的烟雾,令人猝不及防地被迫吸入二手烟——这种令人不悦的公共空间体验,正是当前城市治理中亟待解决的“游烟”难题。所谓“游烟”,是指吸烟者在公共场所边走边吸的行为。
自2025年3月中旬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室外“游烟”治理试点工作,选取武康路、新天地等8个中外游客密集、人流量大的“网红”地标作为首批示范区。这项创新举措以柔性劝导代替罚款惩戒,通过“劝你善良”的方式引导公众文明行为,一经实施便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建议全国推广”的呼声持续升温。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陈德表示,“游烟”本质上就是二手烟,吸烟者在公共场所边走边吸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健康。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健康报告,二手烟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且其中有70种致癌物,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推进“游烟”治理不仅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公共健康安全的必然要求。
民众苦“游烟”久矣
作为全国控烟工作的标杆城市,上海早在2010年便颁布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是国内最早实施地方控烟法规的城市。2017年修订后更被称为“最严控烟令”,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去年9月1日,上海又实施了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持续引领控烟政策创新。
数据显示,上海成人吸烟率已从2010年的近27%降至19.2%,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仍导致城市人群二手烟暴露率高达47.6%。室内控烟状况不断向好,但室外二手烟情况却不容乐观。
上海多部门曾联合对超万名市民开展“游烟”相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逾九成市民对“游烟”表示反感,超七成市民表示不能接受“游烟”,为上海治理“游烟”提供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图源:微博)
基于这一事实基础,这次全网热议的“控烟令”则是做到了从内到外升级,主要是针对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将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这一创新实践,再次展现了上海在公共健康治理领域的创新魄力。这一实践不仅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探索,更为全国控烟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游烟”治理“各显神通”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针对“游烟”现象这场关乎公共健康的无声战役的治理行动早已展开。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启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FCTC)的谈判进程。经过四年的磋商,中国政府于2003年签署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第八条明确规定,缔约方应以立法、行政等措施防止公众在三类室内场所接触到烟雾——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室内公共场所。
在控烟政策执行层面,中国香港地区采取了“罚大于控”的控烟法则。香港特别行政区自1983年起就建立了严格的法定禁烟区制度。经过四十余年的持续完善,禁烟范围已逐步扩展至公共交通工具轮候区、主题公园、娱乐场所等各类公共场所。这种渐进式的控烟策略成效显著:香港吸烟率从1982年的23.3%大幅降至2021年的9.5%。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通过阶梯式提高烟草税强化控烟效果,2023—2025年财政预算案将烟草税分别上调31.5%和32%,目前香烟零售价普遍维持在每包50港币以上。
图源:视觉中国
对香烟征税,也许是最行之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之一。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控烟政策最严格的国家,为实现“2030年全民禁烟”目标,将单支香烟的税额从2018年的0.71澳元(约合人民币3.4元)提升至2021年的0.81澳元(约合人民币4元),这意味着每包香烟的税费高达80元人民币。
此外,澳大利亚还擅长利用视觉劝退法,强制要求在香烟包装上印制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害图像,如发黄腐烂的牙齿、暴突的人类眼球和肺癌示意图等具象化警示图案,从心理层面向消费者传递吸烟危害。
日本的核心禁烟原则,也以惩罚为主。日本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推出了“史上最严禁烟规定”,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部分企业与东京政府合作,开始实施“上班时间全面禁烟”的规定,一些企业甚至规定“吸烟者一概不予录用”。
图源:视觉中国
新加坡在控烟方面的举措堪称全球典范,其严格的禁烟政策与严厉的处罚措施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早在1970 年,新加坡便兴起了禁烟运动,依据《特定场所禁止吸烟法令》,诸多场所明令禁止吸烟,涵盖建筑物、食品店、交通站点、公共服务设施、运动和娱乐设施等。至2018年,新加坡禁烟的范围再度拓展,已囊括电影院、娱乐中心、幼儿培育中心、运动场所、工厂和政府学校等地,此项法令于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新加坡政府通过划定专用吸烟区、加大执法力度等配套措施,既保障了非吸烟者的权益,也为吸烟者提供了合规的吸烟空间,体现了公共健康管理与个人权利保障的平衡。这种系统化、精细化的控烟模式,使其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成功范例。
以上国家和地区的控烟实践值得参考借鉴,这些举措的共同点在于,法律条文清晰,执法力度强硬,社会共识深厚。与之相比,上海的“游烟”整治目前还是以柔性劝导为主,既不罚款,也不强怼,主打一个“劝你善良”,真正做到了凸显数字化与人性化的深度融合。
“游烟”治理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素养的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既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定力,也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真正创建起无烟的、健康的公共环境。
(海报新闻编辑 刘旋 实习编辑 丁程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光明网、封面新闻等)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