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12:43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青春”主题不分年代和国界

新闻聚焦admin2024-06-24183

从1995年的《情书》到《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一系列影片,奠定了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世界影迷心中的地位。2018年,岩井俊二自编自导首部华语电影《你好,之华》公映,并于2020年翻拍为日版《最后一封信》。6月21日下午,岩井俊二出现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学堂,跟中国影迷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青春”的对话。

“这是我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四次约会。”岩井俊二说,早在2002年,他就凭借《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摘取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后来又出任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主席及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他笑言,担任评委时,观看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对他来说有点“痛苦和纠结”,因为他推荐的电影,并没有获得更多评委的认同,最终也没能评上奖。“但是用6个小时的时间,就每一部作品和其他评委一起讨论,这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在创作上,岩井俊二始终抱着热忱、开放的态度。从最早的短片《纽约,我爱你》,到跟韩国演员合作的《昌玉的信》,再到自编自导的首部华语电影《你好,之华》,岩井俊二一直都在建构不同文化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他看来,一部作品当然可以用字幕的方式来让不同国家的观众理解,但这种做法有失真诚。在体力允许的条件下,和当地人进行接触,和当地团队一起创作,是更好的做法。“这当中确实有很多困难,比如如何消除语言障碍,消除观念差异等,但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希望一直能在两种不同的国境和语境当中进行创作。”

岩井俊二上学时的专业是美术而非电影,曾经的理想是做个小说家。他笑言,自己高中阶段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读小说上面。但在偶然一次看电影时,感受到了作为电影工作者的意义,大学时就进了电影社团。直到大三,他发现与写小说相比,拍电影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慢慢转向电影制作。

大学毕业后,岩井俊二做了一段时间漫画杂志,也写了不少剧本,20岁时他翻阅自己写的故事原稿,突然找到《情书》。1995年,32岁的他执导了《情书》,该片通过两位女子对过去的追忆以及有关生死的描绘,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珍惜有限生命和宝贵爱情的主题。公映后很快就成为了他最负盛名的电影,在豆瓣,该片评分高达8.9分,光是网友的短评就高达30.9万条。

岩井俊二的电影钟情于对往事的表达和追忆,他认为,一个导演如果有各种各样的创意,那是因为他内心有很多积累,所以才能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从自己的积累当中挑选出合适的素材和方法。“在不为人知时,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积累,这对现在的我还是有帮助的,所以我要对年轻时的自己表示感谢。”

在岩井俊二的作品中,“青春”是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他这样解释:我们小时候懵懂无知,觉得全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到了社会上之后,就不得不转变思路,放弃很多事情,然后一点点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时候不愿意放弃孩提时代的自己,有时候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我就想把封闭在自己内心的想法拍出来,希望能够被人所理解。”

虽然大多数电影作品描写的都是当代人的青春,但在岩井俊二看来,青春是不分年代和国界的,只要是人,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可以理解这个主题。“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只要能够抓住青春的本质,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什么国家的人,都可以理解。”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配乐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透露,自己从大学时代起就非常喜欢电影配乐,甚至可以说是“过度喜欢”,以至于自己用于创作电影和创作音乐所花的功夫,几乎一样。“电影中的某个场景,与之相配的音乐,在我脑子里可能会同时呈现出来。如果我脑子里看见的那一幕画面,又恰好呈现出自己想要的音乐,这是我最幸福的瞬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