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突然变黑夜,大风冰雹齐上阵。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强对流多发,不少人刚下班就被淋成“落汤鸡”,中央气象台13日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为何最近强对流天气这么多?
强对流包括雷暴、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当下层空气温度较高、高层空气温度较低时,下面的热空气就像沸腾起来的热水,一旦有冷空气来袭,触发条件,就会引发强对流。
春夏季尤其是午后时段,通常是强对流天气高发期。“春夏季冷暖空气都比较活跃,当它们实力相当形成对峙,就容易触发对流。且午后在低层增温的情况下,能量条件较好,利于对流天气发展。”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曹艳察说。
从统计数据看,今年强对流呈现早发、多发、强发特点。第一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发生在2月下旬,比常年同期偏早近一个月。从数量上看,截至13日白天,我国已发生18次区域性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
从强度上看,今年强对流过程比较剧烈。5月30日北京局地出现了11至12级的雷暴大风,造成多条街道大树倒伏。在多次过程中,全国多地气象站监测到10级以上、局地12级以上致灾性大风;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局地达100毫米以上,贵州、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出现直径5厘米以上的特大冰雹。
为什么今年强对流天气这么多?
曹艳察分析,从春季情况看,今年影响我国的冷暖空气都异常活跃且实力相当,特别是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一带长期维持、反复拉锯,给强对流天气多轮次发生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5月以来,华北、东北等地主要受冷涡系统影响,冷涡后部的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遇上华北高温,造成强对流剧烈发展。同时从气候背景来看,今年是厄尔尼诺形成次年,通常强对流相对活跃。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更加频繁,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强对流天气会更多更强?
专家表示,从目前统计数据看,强对流天气数量没有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但从强度看,局地极端强对流的确更加频繁。
强对流影响快、强度强、致灾性强,发生时经常让大家感到猝不及防,难以被精准预报。这是因为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来说尺度越小,可预报性也就越低。“如果把目前的预报比作渔网,大尺度天气是大鱼,比较容易捞到;但强对流就像小鱼小虾,在现有分辨率网格下,精准预报难度更大。”曹艳察说。
专家提醒,公众关注强对流天气时,可针对三个不同层级做相应准备。在气象部门发出可能性预报阶段,可以增加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力度和频次;发出预警后,应考虑取消出行计划、减少出门、加固基础设施等;当强对流天气已经来临,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躲在坚固的建筑物内。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