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01:09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理响中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跨越

新闻聚焦admin2023-07-1856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掌握发展自主权,为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贡献了原创性经验和全新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跨越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广阔、最快速和最巨大的发展跨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同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攀升至12741美元,首次越过1.22万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逼近世界银行划定的1.32万美元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缩短了传统发展路径约束下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其现代化伊始即成功完成了重要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和共同占有,特别是对土地的集中化使用。在此基础上,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建立起了种类齐全、部门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现代化能够在不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外部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干扰,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得到了内在的统一,中国发展的“快车”也得以让世界各国搭乘“便车”。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跨越,在产业和社会结构层面体现为发展过程的综合性和赶超性。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城镇化向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目标和要求,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等融为一体,实现了多重任务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发展。特别是立足于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超大市场容量,中国在高速铁路运输、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后来居上,正日益从世界工厂、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转变,实现了现代化赶超过程与引领过程的深度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社会发展逻辑,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超前布局,并立足于国内资源能源约束条件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使中国在全球生态保护方面占据了制高点。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式跨越

中国式现代化改写了现代化的传统理论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桎梏,确立了以自主性和内生性为特点的后发国家现代化新范式。这种新范式表明,西方以殖民掠夺为起点、以资本主导经济社会生活、以少数人支配多数人为实质的现代化范式,不再成为后发国家的模板;而以和平崛起为特点、以无产阶级政党统领社会发展进程和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范式,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始终立足于内生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源起是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统一的。在理论创新的推动下,中国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没有照搬苏联以及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是探索出一条从落后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转向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并非输入式的,而是内生性的,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随着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化”进行了重新定义,使“西方中心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数据上都失去其现实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式跨越,体现在现代化目标参照系的科学性。与西方片面追求生产利润和市场规模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为依据,中国始终从客观国情出发来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所着力解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从而使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和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范式,体现在我国能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塑造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规模庞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中国所确立的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由于政府主导下民族产业部门的崛起,大量劳动者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性生产部门迅速转移,激发了长历史周期中积累的内在能量,从而实现了较短时期内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范式,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文化特性。现代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涉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文化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这些精神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的天下观、国家观、集体观和义利观,使中华民族更容易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共同体意识,更容易在内部凝聚发展共识,在外部开展平等合作,形成经济发展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跨越

中国式现代化重塑了现代化发展路径。从目标和价值诉求看,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占有制思想、共同富裕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基本遵循,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进现代化的出发点,将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最根本的落脚点。从现代化发展动力看,由于中国坚持了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最广大的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并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所有这些因素都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增添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涉及政治和经济等多个维度要素,其核心是实现发展过程中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资源动员能力上,党的领导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体制构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可以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跨越,本质上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转变。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针对工业基础薄弱的发展现状,我国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优先发展规律出发推进工业化,同时又及时提出合理处理好三次产业和不同生产部门比例关系的要求,使工业化进程得到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从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出发,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为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指导。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提出要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指导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南。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牢牢地将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着眼点,适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客观要求。此外,中国的发展不仅在国内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还在国际上注重平等合作、共享共赢,旨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从跟随型和追赶型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跨越的必然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决定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形成,其内在依据是要在国内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从外部环境上,更加注重国家经济整体安全,使国际循环倒逼国内循环效率提升,依托国内大市场吸引全球要素资源,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