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11:37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所学专业“不香了”? 网友自建“后悔”小组互助

新闻聚焦admin2023-07-14427

日前,考研培训老师张雪峰的专业选择建议引发全网热议。事实上,关于一些非热门专业的讨论在网络上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和规模。在青年人聚集的豆瓣网络社区,网友们建立起40多个“大学后悔学××专业”小组,涵盖法学、医学、新闻传播学、会计学等常见的大学专业。

专家认为,确实没有“完美”的专业,大学生纷纷吐槽自己的专业,原因之一是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学生在选大学专业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要考虑个人兴趣外,也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网友建“后悔”小组讨论专业“痛点”分享经验

豆瓣上有超过40个被命名为“大学后悔学××专业”的小组,排名前三的小组人数均超过了4万人,排名四、五的小组人数则在3万至4万人之间。网友聚集于此,讨论本专业在求学、求职上的痛点,并彼此分享经验、给出建议。

豆瓣各大“大学后悔学××专业”小组为各专业学子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地,而每个小组又像是一个树洞,让本专业的学子、从业人员有个地方能倾吐在学业、职业中遇到的困难和不顺,同时还能与其他网友产生共鸣,彼此安慰、鼓励。

抱着互助心态请教前辈建议“转行需更谨慎”

在豆瓣的各大“大学后悔学××专业”小组里,除了吐槽,还有很多网友是抱着互助的心态加入的,向具有经验的专业前辈请教问题或为瓶颈期的后辈提供专业指导。

“大学后悔学法学专业”小组内一共有4个分区,其中三个都与经验互助交流相关:“转行探讨”“经历分享”“努力自救”。

其中,女孩朱朱分享的关于自己转行的探讨帖获得近1500次收藏。朱朱本科学的是法律专业(“五院四系”中的一所),后在国外取得项目管理、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她曾在律所、法院、公司有过实习和工作经验,目前是一名后端软件开发工程师。朱朱从自身经历出发,分析了从法学转到计算机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网友指出了转行的“明路”。

朱朱表示,她求职的那个时候只要学历、技术水平基本达标,都有机会进入中厂、外企。但如今,应届生和零经验转行的人已经很难在求职市场上获得岗位。此外,企业招聘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学历,他们还更加看重工作效率,希望员工从入职之初就能具备较为成熟的工作能力,不用公司再耗费时间、精力去培养。朱朱还提醒网友,目前转行需要更加慎重。

另一种情况或许印证了“围墙效应”:自己没学的都是“好专业”。“大学后悔学小语种”小组的一位同学就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高考以一分之差与梦想中的新闻专业失之交臂,在陷入俄语专业课难度大、就业前景难的困境后,她开始纠结是否要转到新闻专业。

而一位八年制口腔专业的学生则想转专业去做蛋糕。在该帖子下方,网友都对她的专业表示羡慕,并以甜品蛋糕店极不稳定为由劝她“冷静”。

短暂抱怨或调侃后基于信息、经验做出理智决定

每年6-8月,“大学后悔学新传”小组还会限时开启“高考季”专区,为学子在院校选择上提供求助窗口。近日,一位湖南高考生“rebebeccicca”在专区发帖,请网友帮她进行院校选择。她表示,自己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觉得新闻传播专业比较符合自己的兴趣。在志愿填报上,她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数据新闻专业和香港中文大学传媒类专业二者之间纠结。

该条帖子的评论区有超过70条回复。有网友认为,她高中是物理专业考生,高考总分也不错,最好选择工科专业;有网友建议,如果未来想继续深造,海外学习经历更有优势,可以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如果想进入央级媒体工作,中国传媒大学是更合适的选择;也有网友指出,她的兴趣爱好并非一定需要通过新闻传播专业来实现,在专业选择上可以重新进行考虑;还有网友根据“rebebeccicca”的学业背景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进入计算传播专业学习,做舆情分析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偏好的城市来进行院校选择。

总体而言,大家在对本专业进行了短暂抱怨或调侃后,仍然会回到各自正常的轨道上。从各小组的分区情况及小组内精华帖的设置可以窥见,理性解决实际问题比情绪抒发更受网友们欢迎。无论是继续深造本专业,还是转行投入其他更有前景、自身更偏好的专业,都需要基于信息、经验做出更为理智、成熟的决定。

高校专业设置不断调整 开设国家战略发展急需专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一直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当时高校专业的设置基本基于社会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短板逐渐暴露出来,所以需要进行专业调整。专业设置、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目前急需的人才种类。

华东师范大学阳荣威博士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一文中指出,在中国高校专业的发展轨迹中,政府、高校、市场三种力量是在相互博弈、协调中发挥作用的。

1949年前,中国高校不设专业,当时的系、科在专门领域上的划分与后来的专业有类似性质;1952年,教育部参照苏联模式,对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设置了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或新学院。基于历史原因,当时基本采用了苏联高等教育专业目录;1953年,中国高校开始设置专业,共有215种,包括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11个门类。

其后数年,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到1965年已增至601种。1992年,市场力量介入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控。从那一年起,高校专业做出大力调整,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门类划分,共列专业504种,分属10个门类。

近年来,我国高校专业调整的力度越来越大。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4月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更加明确地显示了教育部专业调整的力度与结果——333所高校撤销925个本科专业,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审批专业176个。教育部积极引导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此次新增了地球系统科学、生物统计学、未来机器人、安全生产监管、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医工学、乡村治理等21种新专业。截至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  供图/视觉中国

对话

读大学、选专业先问自己“目的是什么”

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适应等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话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元婕。她认为,选择大学专业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学生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结合城市、大学层级等进行考量,同时关注国家需求、就业形势等多重因素后再做出选择。

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网上学生对本专业的吐槽?

郭元婕:学生吐槽自己的专业并非国内特有,也不是某个专业、某届学生才有的教育现象,而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高校的传统专业有一定稳定性,新设专业有一定灵活性。一般学生在选专业时,很难进行长期预测,所以会面临就业风险。

另一方面,学生层面可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我国高校、专业如此之多,个人想厘清所有专业后再做出一个全专业、全高校的最优选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实是,在选专业之初,许多人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未来就业方向都只有模糊的认知。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期许是否匹配则影响了大家对自己专业的评价。

人才培养须兼顾效率与稳定性

北青报:高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郭元婕:国家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每一个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学子未来就业密切相关。国家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匹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专业设置多年来一直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进入科技竞争白热化阶段后,人才培养周期越短越好。但本科人才培养至少有四年培养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必须要兼顾效率与稳定性。

专业选择不能盲从

北青报:学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

郭元婕: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大家首先要问自己——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既不能推给家长,也不能盲从别人。其次,在专业选择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对人生的希望、个人需求、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后,在考虑个人兴趣的同时,也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只有把个人爱好和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匹配起来,才会是一个多方受益的选择。否则就难免面临四年本科教育结束无法稳定就业的困境。

总体来讲,选择专业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相对而言,一线城市、高水平大学聚集了更多优质资源,信息也更加丰富、流动。此前,网上流行的大学专业选择要素排序“城市发展水平、大学层级、专业实力”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适用于每个人。

北青报: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与专业有多大关系?

郭元婕:一个人所学的专业决定了这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学校提供了相对更多的条件去积累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进入社会后更多依靠从业环境和个人努力去获得一些资源。如果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锻炼,进入社会后就会减少磨合,发展更快。

(张惧想、不要学会计、江湖马扁子、rebebeccicca、朱朱均为化名)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静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