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06:47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活”起来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火”?

新闻聚焦admin2023-06-05463

中新社北京6月5日电 着青绿色曳地长裙,婀娜舞者排出参差造型,勾勒一派千里江山,是舞剧《只此青绿》;汉代经学家伏生誓死护全《尚书》,主持人当场潸然,感动万千观众,是文化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敦煌、飞天、壁画元素与现代技术融合,是虚拟数字人“天妤”……

全方位活起来不只是文物,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今天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点滴。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陈列”现场,常年挤满全国各地的大小观众;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均须提早预约。十多年前,各大博物馆馆长一度绞尽脑汁吸引观众,现在他们更操心如何接待好纷至沓来的观众。

据统计,2022年,中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直指,今天博物馆的观众主体和观展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旅游团打卡为主,到现在家庭和个人的深度游为主,不少观众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同一座博物馆。

——公园里,常见年轻人着襦裙、马面裙踏青;苏州博物馆里的汉服姑娘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汉服从一种服饰风格逐渐向生活方式转化,它也从小众爱好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符号。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约850.7万人,市场销售规模达125.4亿元(人民币,下同)。相关分析师认为,随着“95后”“00后”逐步走向经济舞台中央,他们有望成为“国潮”消费主力人群,汉服市场未来上行空间明显,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1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江苏省昆剧院精华版《牡丹亭》陆续来到北京演出,皆一票难求;百万网友曾挤进直播间“云”观赏鲁班锁、独竹漂等非遗绝技;电视剧《梦华录》带火非遗技艺茶百戏。抖音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80后”“90后”成为非遗传承主力军。

自2001年5月昆曲艺术名列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至今,中国已建立起以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制度为基本特征的保护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并有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缔约国中入选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一盒难求的考古盲盒、爆款的“马踏飞燕”玩偶以及各地广受欢迎的文创糕点、冰淇淋等……各博物馆文创脑洞之大,大概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故宫博物院文创更是包罗万象,从衣食住行,到饰品化妆品、文具手办,常领风气之先。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潘守永表示,文创并非博物馆主业,这些年逐渐成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家都强调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能体验、能把博物馆带回家,这是博物馆新的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活”起来、“火”起来。在灿烂历史文化土壤中,创新如同催化剂,让传统文化以更活泼的方式进入生活。“知过往而鉴未来。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现代文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对记者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