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09:30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中国连续50年参加这个大会,传递了什么声音?

新闻聚焦admin2023-06-02349

5月21日,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标志和世卫组织总部大楼。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这几天,卫生健康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热词。

5月21日至30日,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这场为期10天的大会聚焦全民健康覆盖、突发卫生事件、改善健康和福祉等重要议题。

中国派出的代表团甫一亮相日内瓦湖畔,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密集发声,吸引了全球目光。特别是多位成员反复提到了两个观点:一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二是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不变的选择。

这两个观点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守护人类健康是一件需要全球合力的大事,不分国界,不论贫富,不分长幼。

一直以来,中国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01 意义非凡的50年

世界卫生大会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决策机构,每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1972年,我国恢复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之后,从1973年起派团出席世界卫生大会,到今年正好50年。

这50年,意义非凡。向内看,我国的卫生健康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是医疗技术的提升,都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每个人;向外看,随着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步入新台阶,中国更有底气站在这个世界级的大会上,提出“中国主张”,传递“中国声音”,亮出“中国成绩”——

2020年5月,在疫情全球肆虐的危难时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方的倡议与承诺的举措,在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广泛关注。

2021年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卫组织将备受瞩目的“笹川卫生奖”授予了中国援鄂专家吴浩,这一奖项全球当年仅授予两人。这位曾任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站上世界级大会,便是中国抗击疫情成效的生动体现。正如吴浩自己所说,“这个荣誉不仅仅是给我的,更是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防疫举措,以及全国基层卫生工作者脚踏实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防控工作的肯定。”

再看今年此时的日内瓦湖畔,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忙碌的“中国身影”不断在国际舞台发声——“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建设”是本次世卫大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何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大会副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媒体吹风会上拿出了最新成绩: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50年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这些都在世界卫生大会上留下生动印记。那么,为什么每届大会中国的亮相都备受关注?

一是中国走出了一条不一般的健康道路。比如,上世纪60年代,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一大批“赤脚医生”为数亿农民提供了最基础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启发并推动了全球初级卫生保健运动发展;再比如,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提升,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显著提升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健康福祉;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二是中国所走的道路,获得了世界级的认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等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世卫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也曾评价,对于中低收入国家而言,“中国遇到的挑战与克服挑战的经验,将比来自高收入国家的经验更贴切”。

这是5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拍摄的联合国万国宫。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02 从青蒿素到新冠病毒疫苗

三年疫情,让人类更加明白,公共卫生安全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需要各国携手应对。面对共性难题,如何携手也是一份问卷。

很多人记得,那些冲上热搜、新闻头条的动人画面——当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多国,我们的白衣天使们刚从国内抗疫战场凯旋,又身披战袍,漂洋过海跨国抗疫……

新冠疫情暂时阻隔了物理距离,但是中国从未停止“走出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中国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确定病原体,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接续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的公共产品,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

很多人在疫情后才明白“驰援”的意义,但在中国,向海外提供医疗援助是一项持久而光荣的事业。过去的60年里,我们以阿尔及利亚为起点,向遍布全球的76个国家和地区共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当地医疗人员10万余人,他们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一支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援队伍,更是出现在了世界上许多需要帮助的角落。印尼海啸、海地地震、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一系列国际救援行动中,中国身影给无数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更身体力行地表明,任何时候,医疗救援都是一种“无界”、无私、无畏的行为。

与世界携手的进程中,传统医学更是分量不轻的角色。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地区和组织合作的重要领域。

说到中医,我们又不禁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被提上日程。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虽然从启动研发到获得诺奖认可,青蒿素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但这期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它成功挽救了全球数千万名疟疾患者的生命,加速了全球疟疾控制和消除的进程。正如诺奖委员会给出的高度评价:屠呦呦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03 浙江的深度探索

无论是中国对外医疗援助、中医走出去、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浙江都深度参与其中。而本届大会上的一个高频词——健康公平可及,浙江更是深有体会,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先看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大会上晒出的几项成绩:应用数字技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实现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且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增长到2021年的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健康公平可及,通俗来说,就是消除地域差距,人人享有平等的健康服务。

这些年,由于省内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于城市地区。广大基层依然面临医疗资源匮乏、医学人才不足的现状。浙江一直积极推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具体怎么做?一靠先试先行的政策,二靠数字化理念。

先看政策,近十年来,浙江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就是从瞄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短板开始的。比如,2012年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在浙江起步,54家省市级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手牵手,数以千计的城市医生向着基层出发,把优质的医疗技术、医疗理念带到基层。这项源自浙江的工程,已向全国推广。

再比如,浙江率先启动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把改革的触角伸向了更为偏远的乡镇。让县级医疗资源辐射至距离基层百姓最近的乡镇,一座座卫生院实打实发挥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2021年,被称为“双下沉”升级版的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在浙江拉开序幕,目标是精准帮扶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这项工程更加注重区域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个击破基层医疗服务痛点,两年来,浙江山区海岛县的县域就诊率提高到了88.82%。

再看数字化理念。针对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浙江全力推进“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推出了预约挂号、浙里健康e生等70多项数字化便民应用。

尤其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浙医互认”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患者“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目前已覆盖医疗机构1881家,累计互认2072万项次,节省医疗费用近8.3亿元。

其实,无论是中国的实践,还是浙江的探索,再一次实证:解决人类共性的卫生健康难题不分地域、不分彼此。这也是这个走过76年的世界级大会留给世人的启迪。

来源:潮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