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了准确地址和姓名的陌生快递,拆开是“良品铺子”的领奖券,扫码之后发现是刷单返现的软件。这种“有奖包裹”千万别信!“双十一”临近,全国多地网友反映收到同类快递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种叫做“开盒挂人”的新式网暴。可能只是通过一个账号、在社交媒体上一则不经意的留言、或者是一次购物经历……你的全部个人信息就能被顺藤摸瓜“开盒”
今天(16日)上午,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公益诉讼起诉人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诉李某、某摄影公司、某创意公司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当庭判令三被告在国家
委托中介租售房产、留下联系方式后,你可能在一天之内收到多家中介的精准电话营销,有的甚至明确告知电话号码来源。不胜其扰之余,你会追问:信息泄露源头在哪?近日,上海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迅猛发展,黑客攻击破坏、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发案更为频繁。近日,杭州公安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多起案件破获情况。其中一起“倒卖明星网红
扫码点餐,入群领会员下载APP填写个人信息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可不能再这样下去啦您的个人信息可能已被“坏人”盗取了羊毛可别再乱薅加入粉丝群、领券入会加群
扫码购物、扫码点餐、扫码缴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消费越来越普遍。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手机一扫就能瞬间解决消费问题,快捷又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夹杂
一杯奶茶也许不贵,但订单里却包含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消费轨迹。对商家来说,成千上万笔订单背后的用户数据堪称一笔重要的“财富”。扫码点餐、会员专享、入群领取优惠…
透支消费者信任,只能获一时之利扫码消费岂能变成“强制关注”(网上中国)“不扫码注册会员,没法点餐”“得扫码关注才可以缴停车费”“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本
透支消费者信任,只能获一时之利扫码消费岂能变成“强制关注”(网上中国)“不扫码注册会员,没法点餐”“得扫码关注才可以缴停车费”“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本
斩断简历倒卖黑色产业链某招聘平台近日被曝假借招聘之名收集简历,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并收取佣金,后者则联系求职群体卖课转化客源,双平台以用户个人信息为连接点非法牟利。
“捞个人,8月14日下午3点多,北京地铁金台夕照站,小哥哥穿着白T恤黑裤子,当时地铁很挤……不知道他有没有女朋友,如果介意我秒删。”类似这种打着“交友”“脱单”
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王笑寅 上海报道男子王某假借洽谈业务,伙同从事供应链的邹某、高某,非法潜入上海一物流公司,在其系统内安装远程控制软件,非法盗取并销售个人信息3
7月3日,北京海淀警方发布通报,称涉嫌非法获取该校部分学生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大毕业生马某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官方
演唱会等门票实名制后 代拍者要求买家提供个人信息通过“代拍”抢门票小心泄露个人信息演唱会门票实行实名制购票后,黄牛倒票有所遏制。但不少热门歌手的演唱会门票仍是一
中新经纬5月27日电 (常涛)落座、打开手机、扫码点菜,已经成为不少人外出就餐时的潜意识动作。不过,你是否意识到,这一便捷行为背后可能藏着猫腻:在一次次点击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颁布以来,民法典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关注网络虚拟财产安全、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惩治网络暴力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