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土地长歌》是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创排的首部乡村题材大戏,该剧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北黑土地上的牛家村,讲述了农民牛喜田坚守黑土地、带领村民依靠科学种植致富的动人故事。通过主人公面对困境越战越勇的精神,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沉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该剧以京腔京韵回应“谁来种地”的时代命题,唱响黑土地保护之歌,对农业转型发展进行了辩证思考。剧中塑造了牛喜田、柳腊梅、牛立秋、柳长发等性格鲜明的当代新农民群像,通过“护苗抗灾”“拒征守田”等戏剧冲突,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作为坚守传统耕作的“庄稼王”,牛喜田在城市化浪潮中直面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等现实挑战,秉持“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的信念,在儿女助力下带领乡亲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柳腊梅性格泼辣直爽,年轻时因理念分歧与牛喜田分离,多年后返乡与牛喜田重逢,二人在充满东北生活气息的拌嘴互动中逐渐心灵相契。新生代牛立秋从最初不理解父亲到主动返乡创业,运用新技术推动规模种植,成为衔接传统农耕与现代经营的新生力量。这些艺术形象真实映照出当代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境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并未将“守土”与“离乡”简单对立,而是通过代际观念碰撞——“耕地是命根子”的传统农耕伦理与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展现时代发展中的认知嬗变。
剧中汇集了多个京剧流派的艺术家,他们展现出深厚的“唱念”功底,唱腔、表演异彩纷呈。牛喜田的扮演者倪茂才,嗓音高亢有力,充分体现了“高派”唱腔高亢透亮、委婉动听的艺术特色。他并未拘泥于老生行当的既定表演范式,而是将武生的矫健身段融入角色塑造。例如“抗灾护苗”一场中对“蹉步”“跪步”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程式“以形写神”的美学精髓,又以肢体语言外化了老农面对天灾的仓皇与决绝。他在念白中大胆融入东北方言的韵律,如“这地是咱的命根子”一句,通过喉音震颤与气息顿挫,将京剧韵白的音乐性与生活化表达有效融合。柳腊梅的扮演者王艳师从刘秀荣,艺兼“梅”“尚”多个流派,为当下京剧青衣、花衫行当的翘楚。柳长发的扮演者魏积军也是当今裘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之一。在音乐语汇上,作曲家在保持皮黄腔主体框架的同时,引入东北二人转的“靠山调”与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采样。如在“春耕协奏”场景中,京胡的滑音模拟播种机的节奏,定音鼓击打出拖拉机的震颤,传统“锣鼓经”化为工业时代的劳动号子,这种创新拓宽了京剧音乐的叙事维度。
作为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该剧在剧本创作层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首先在矛盾冲突处理上,对青年角色成长中的迷茫与挣扎刻画稍显薄弱。面对土地减产、征地诱惑等现实困境,年轻一代从离乡务工到回归土地的转变,仅靠老一辈的劝导说教推动,缺乏对土地流转中权责博弈等深层问题的深入探讨,影响戏剧说服力。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牛喜田作为德高望重的“庄稼王”,其形象有些理想化。若能增添更令人信服的个性化特色与农民生存智慧等特点,人物会更加立体生动。次要角色如柳长发等,其行为动机与性格特征也有待更充分展现,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广袤农村的火热实践鲜活生动,《土地长歌》这类戏曲现代戏创作更需要坚守“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准则。当涉及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业转型等宏大叙事时,唯有将时代命题转化为黑土地上真实可感的人间烟火,让戏剧冲突扎根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方能使舞台上的“美”与“善”真正抵达观众心灵。当下戏曲现代戏的突破,既需坚守“以表演为中心”的本体特征,更要在现实主义深度上超越模式化表达——唯有如此,土地的故事才能真正在观众心田播种生根。
(作者:毛忠,系梅兰芳纪念馆副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