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07:59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石马河重生记:从对港供水的“生命动脉”到建设幸福河湖的东莞答卷

新闻聚焦admin2025-03-3111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东莞报道

位于东莞市境内的石马河曾肩负向香港输送“生命之水”的重任,后又经历严重污染让沿岸居民避之不及,再到如今的水清石秀、碧波荡漾。几十年的岁月里,石马河像宝石蒙尘,辗转多年终于重新大放异彩,向着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目标进发。

3月下旬,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水利部宣教中心组织的媒体采访团,来到广东省东莞市,沿着石马河流域一路向南,探秘这条河流的变迁历程和治理之道。

一脉相承的“生命水”

石马河与东江的交汇处。海报新闻记者田柳摄

记者站在东莞市桥头镇石马河河口向北眺望,可以看到东江水缓缓流过,此处是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

1963年,香港遭遇历史罕见大旱,缺水严重,市民需要到街边公共供水站取水,最严重时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受水荒影响,香港制造业及漂染业减产30%至50%,饮食业遭受致命打击,市民苦不堪言,成千上万人被迫逃离家园。

党中央对香港同胞遭受饮水困难高度重视。1964年2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开工。次年3月1日,工程建成正式向香港供水,缓解了香港同胞的水荒。

“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大难题就在于让河水‘倒流’。”东莞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郑铁钢向记者介绍。

石马河的自然流向是从南到北,最终汇入东江。想要让河水倒流至深圳、香港方向,就只能在石马河河道上建设梯级泵站。当时,广东省水利电力厅迅速组建指挥部,组织指挥工程建设。广东省多个相关部门、企业成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主力军。高峰时期有技术人员、工人及民工近2万人现场作业。建设者立下“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誓言。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并开始对港供水,东江水沿着东莞石马河,经过6级拦河坝、8个抽水站提升水位46米,倒流83公里后,流进深圳水库,最后通过钢管送入香港。

记者从郑铁钢处了解到,自1974至2003年,东深供水工程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使年供水能力达到24.23亿立方米,还实现了清污分流,确保供水水质免受污染,并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2003年6月,供水系统正式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造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

东深供水工程专用管道。海报新闻记者田柳摄

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地向香港送去“生命水”,这一工程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纽带,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石马河的生态蜕变

石马河自南向北流经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谢岗、常平、桥头7个镇街的112个村(社区)。流域内常住人口151.3万人,流域面积约占全东莞市的1/4,人口约占全市的1/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1/5,石马河流域在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东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沿河两岸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被肆意排入河道中,石马河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当时老百姓没有环保的概念。厂子随便建,根本没有排污治污的意识。”郑铁钢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石马河的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无法保证对香港供水的质量,才将东深供水工程改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

2003年,石马河恢复为天然河道,并开展了水环境的治理。经过多年的治理,石马河流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涵盖区域范围广、涉及责任主体多,碎片化治理现象突出,治污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效性难以保障,水环境质量仍然较差,国控旗岭断面水质为劣V类,部分河涌处于黑臭状态。

“我家住在塘厦,2006年左右,我们坐校车去上学,路过石马河的时候都要把车窗关上,因为臭味很大。”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市水利学会秘书长赵伟良回忆道。

家住清溪镇的陈静也向记者讲述了她印象里的石马河。“以前的河水又黑又臭,两岸堆满垃圾,岸边还有违规养殖的。河里的鱼虾差不多都绝迹了,我们走到河边都得捂着鼻子走。”

石马河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2019年1月16日,中国电建生态公司中标东莞市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标金额约121.56亿元。治理工程包括干支流河涌107条,流域面积601平方公里,涉及7个镇街,总工期为60个月。

“2019年是我们治污攻坚的关键一年,实现了当年部署、当年进驻、当年攻坚、当年达标。”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石马河总包部总经理李彬介绍,经过建设截污管网和污水厂收集处理污水;开展地下排水管网排查、修复、整改,开展雨污分流,形成“雨”“污”两套清晰的排水系统,追踪溯源整治入河排污口等一系列治污工作,2019年底,石马河旗岭国考断面水质消除劣V类。2024年,石马河流域已实现全面消除黑臭,内河涌有效考核100条,满足水质目标要求的河涌100条,达标率为100%,均达到或优于Ⅴ类标准。

凤岗镇竹塘公园一隅。海报新闻记者田柳摄

在凤岗镇,沿着石马河建设了一处竹塘公园,2022年10月份建设完工,以水为轴串联起湿地公园、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和植物园等多个景观。

记者抵达竹塘公园时,正值黄昏时分。公园内散步的居民络绎不绝,许多父母推着婴儿车在河畔悠闲“遛娃”。眼前的这幅画面,是石马河治理前难以想象的景象,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一景。

“以前河道里都是淤泥,还有很多油,味道很刺鼻。这几年河里的水变清了,公园也建起来了。小孩有地方可以玩,大人也有地方锻炼,变化很大。”带着孩子在竹塘公园玩耍的刘女士告诉记者。

石马河流域经历了蜕变,重获生机,显著提升了两岸的生态质量和居住环境,极大程度惠及了当地居民。

观念转变帮助化解治理难题

当记者问到在石马河的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郑铁钢坦言,是观念的转变。“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治理?为什么要关停这么多企业?尤其很多村集体就是靠向企业出租房屋来获取收益的,企业关掉了,村集体就没有钱赚了。”

治河过程中必然会经历阵痛期。比如资金投入的加大、沿岸企业和居民的搬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短期内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然而,这个阵痛期是河道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经历了这一时期的调整和变革,才能最终实现河道的长治久清。在这一过程中,河湖长制的优势就被充分体现。

“每位河长所负责的河段出现任何问题,河长必须出面协调解决。”樟木头镇水务工程运营中心主任黄培真向记者举例,在“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的专项行动中,时常会发现有居民占用河道或者在治理范围内乱搭乱建临时房屋。在拆除违建的过程中,居民认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会给拆除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这种情况下,当地河长就必须要做好劝导工作,并且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帮助居民恢复正常生活。

除了河道巡查、解决实际问题外,河长还要参与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传达爱水护水的理念。“通过河长们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居民逐渐意识到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才能使水更清,岸更绿。”黄培真表示。

石马河清溪镇长山头段的河岸干净、环境宜人。海报新闻记者田柳摄

陈静也是清溪镇河道保护的志愿者,工作内容包括维护石马河清溪镇流域的河道以及两岸的卫生,同时还承担着向当地居民普及河道保护知识、提升环保意识的重要宣传任务。

陈静告诉记者,清溪镇团委会在志愿者微信群中发布报名链接,大家可以自行报名参与志愿工作。目前,陈静已经累计完成了超1000小时的志愿工作时长。

“每次完成志愿工作,我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看着河水更清、更干净,我也觉得自己的价值实现了。”陈静称。

随着石马河治理工作不断深入,这条曾蒙尘的河流正在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机与美丽。如今,石马河不仅成为了沿岸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在建设幸福河湖的道路上,石马河正以其清澈的河水、绿色的岸线,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彰显了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承诺,也预示着一个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未来。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