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09:48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独立调查|深圳粤海故事②:一个契机,一个基因,一个主体

新闻聚焦admin2024-12-3020

写在前面

7月下旬,我跟济南总部的同事交流选题的时候,由热点事聊到热点地,“粤海街道”突然跃进我的脑海,也引起同事的兴趣。过去数年,粤海街道,名闻遐迩,有人戏称美国打压中国,中国派出一个粤海街道就够了,为什么是粤海街道?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诞生在深圳?它为什么从全国那么多街道中脱颖而出?

由此,粤海街道,正式入题。通过访谈多人,我尝试来个“粤海故事”系列,梳理一下粤海片区的发展历史。今天发出的,是此系列的第二篇。

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上一篇结尾说到,粤海片区,因为最初的规划原因,存在吃饭难问题,由此也生发出一个商业机会,让一家名叫“鑫辉餐饮”的企业,应时而生。从为写字楼供餐起步,“鑫辉餐饮”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团餐餐饮集团,到现在每天供餐十余万人。

“鑫辉餐饮”的老板,名叫王传启,“70后”,是一位来自山东郓城的退伍军人。1996年从部队退伍,后来到深圳,先入“面点王”做面食,后承包深圳水务集团大冲水厂食堂,随后走上创业之路。2006年成立公司,从为TCL供餐到环球数码,再到腾讯、深大……

传启的开挂人生,就此开启。

在我看来,鑫辉王传启的深圳人生,何尝不是华为任正非、腾讯马化腾、中兴侯为贵以及大疆汪滔的深圳人生?他们的事业,都与粤海有关。

特区中的特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定位为科技片区以后,伴随着风投和创投概念的引入,以及“外联内引”的政策,清华、北大、哈工大等众多国内高校纷纷在深圳成立研究院,也由此有了虚拟大学园,粤海片区逐渐成长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创业的乐土,甚至可以说是深圳创新的策源地。

曾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工作过、现与朋友下海创业的张林告诉我,实际上,粤海片区被规划为高新园区以来,深圳市给予了很好的政策,某种程度上讲堪称特区中的特区。

“回看粤海片区,最初阶段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其实是清华、北大和哈工大三个研究院,它们都以理工科为主,实际上发挥了类似斯坦福这样的角色。”张林表示,像清华研究院下面就出了几十家上市公司。

在张林看来,由于当年深圳划定了粤海片区这个小圈圈,营造了一个区域小气候,逐渐开始成为深圳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再加上后来的高交会,让深圳的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从萌芽到壮大,发展成为整座城市甚至全国、全球的亮点。

高交会的由来

张林表示,高交会之于深圳,之于深圳的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最初起源于深圳的荔枝节”。

关于高交会这一段历史,曾就职于深圳科技局、参与高交会初创的陈学军表示,深圳市的荔枝节,以前有一个板块叫科技周,由科技局举办。最初是一个科普展览,“当时有人提出,干脆搞一个工业展览吧”,于是,由科普展扩展到工业展,由深圳市升级到广东省,再到全国展,再到国际展……

将历史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下决心驱逐“三来一补”,到1993年底,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事实上,那个时候,深圳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

为何到1999年会诞生一个高交会呢?

陈学军表示,当时,相比于上海,深圳市的多项数据指标都没法比,唯独有一个指标超过上海,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深圳是34%,上海是17%。“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把数据提交给市里的时候,有市领导压根不相信,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怎么会有这么高?”

陈学军回忆说,他们当时真的拉了一个清单出来,为深圳向国务院争取高交会的主办权,提供了客观实在的依据。

高交会怎么办呢?“那个时候,我们就盯上拉斯维加斯的两个展,一个是CES展,即消费电子展;一个是comdex展,即计算机展。这两个展,当时是全球性最顶级的展会,一个To C,一个To B,上半年一个,下半年一个。”

陈学军说,实际上,高交会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两个展会的又一次“抄作业”,来了一个“二合一”。

首届高交会开幕盛况

2012年的第十二届高交会(马树华 摄)

先山寨,后创新

继续说回九十年代,“三来一补”企业离开深圳后,深圳一度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短短五六年时间过去,来到创办高交会的时候,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何迎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陈学军说,他曾跟很多人探讨过,但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在我看来,那五六年的时间,绝对不是哪一个人或部门事先规划或设计出来的,它更像是属于深圳的一段野蛮生长,有着自己的逻辑。”

陈学军分析,深圳原来那些“三来一补”企业,大多是生产服装、鞋帽、玩具、小的电子产品以及量比较大的日用品,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这些企业很多规模比较大,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它们迁走后,剩下的1%,基本上是一些小厂子,甚至是一些小作坊,迁出去没有多大价值,只能留在深圳。

陈学军把这些迁不走的1%称之为“小零碎”,它们是做什么的呢?“像那些小五金、模具加工、注塑机等产业,规模都比较小,它们留下来,却成为另一个产业的基础配套。”

这个新兴的产业,不是别的,正是电子产品。由此,原来的那些五金加工或模具加工小零碎,可以说是无缝链接一般,转移给电子产业做配套、做代工。

深圳“三来一补”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女工

“厘清这个逻辑以后,就可以解释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怎么来的。其实一开始都是草根,起点很低,就是从做电子产品代工这么来的。”陈学军表示,即使深圳今天的IT产业做得再炫酷,也改变不了当年代工的事实。

说到代工这一点,张林表示,从产业角度讲,深圳最初是一个山寨之城,后来才是创新之城,“深圳最宝贵的资源,是深圳早期到现在的一批企业家,一批工程师。就算抄作业,他们也抄得很认真,在抄的过程中,努力做出一些自己的东西……”

企业为主体的创新

继续说回到粤海片区,在记者与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南岭博士交流的时候,他表示,探究粤海片区的发展史,确切讲起来,应该是一段深圳产业发展史,更是一段深圳创新发展史。

那么,什么是深圳创新?

与南岭初见面,他开宗明义,称必须先厘清这个问题。

“深圳创新,不是我们通常讲的科技创新。”南岭表示,通常讲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有科学发现,要有科学论文,在世界知名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另一方面,要有原创性的技术,在全世界领先。具体到深圳这里,显然都不是深圳的优势,也不是深圳的特色。

“从技术方面来讲,深圳有些技术发展得还不错,更多的是在原创基础上实现的技术进步,在产品应用和开发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新应用。”

南岭表示,回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创新的来源,无疑来自改革开放,国外大量的产业涌入深圳。第一波进来的以香港为主,后以日韩为主,再后来是欧美这些国家,“应该说,第一波进来的‘三来一补’对于深圳创新有特别大的推动,不仅带来了产业基础,更多的是带来了理念、制度、管理以及视野等新东西。”

任正非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深圳本土的一些企业家,像八十年代的任正非、侯为贵他们,既学习到了如何经商,也看到了机遇,“像任正非他们这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就开始了自主创业,再到后来的九十年代的马化腾、王传福等人,从前辈身上学习到创业的精神,刚好又赶上了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兴起……”

南岭表示,回看深圳的产业,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九十年代的家电,进入新世纪的手机,再到现在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等,深圳创新体现在多年来不断升级的产业上,以及产业背后不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企业,像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

南岭强调,深圳创新,也不是过去大家常讲的科技成果转化,先有研究成果,后交企业转化。它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更多的是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或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组织,从而研发产生了很多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服务。

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便是,政府哪里会知道华为会发展到今天这般规模?哪里会知道腾讯会做微信?哪里会知道大疆开发无人机,引发一个低空经济产业……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政府虽然不是创新的主体,但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又很重要……”

至于在深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又发挥了哪些作用,且听下一篇分解。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