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12:33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国家公祭日:铭记和警醒一个都不能少

新闻聚焦admin2024-12-1332

于洪良

今天是12月13日,是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灭绝人性的杀戮戕害。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同胞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那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苦难记忆,同时也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耻辱。曾经的血与泪,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能忘、不会忘、不敢忘!

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13”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达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祈愿。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每年的12月13日这一天,南京这座曾经饱受欺凌和屈辱的城市,都如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在今年的12月13日前后,江苏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19项活动。其他城市也举办类似的公祭仪式,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也形式多样,引人深思。

为什么要铭记?《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公祭日古称“国祀”,是历朝历代华夏子孙精神生活中的大事,体现的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忠诚。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提醒着世人“铭记”的意义。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日,恰似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的镜子需要擦拭,人类道义需要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检阅。设立国家公祭日,正是对历史的深刻记忆与尊重。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就是勿忘“落后就要挨打”,让这些民族共同记忆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为什么要警醒?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和对现实的警醒。毋庸讳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面对这些复杂挑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乱云飞渡仍从容。特别是面对时有发生的“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弥天谎言以及种种倒行逆施、美化侵略战争的丑陋行径,我们“绝不宽恕”!必须坚决还击!铁证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今天我们以最高的规格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激发民族奋起的精神力量。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自2014年以来每一次的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们朗诵的《和平宣言》,都在传达着亿万国人的共同信念——以史为鉴,中华民族的前景必将无比光明。

永远铭记、永不忘记“1937· 12·13”,是因为我们必须强大!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年,今天的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在国家公祭日,我们可以告慰先辈的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的人民,可以享受珍贵的和平与幸福;今天的人民军队,有能力捍卫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和平;今天的中国,已经可以“平视世界”,并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正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的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当下,“爱国”已成为亿万国人心灵的共鸣,植于心、践于行。

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让我们铭记国家公祭日的深邃内涵,从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始终葆有一往无前的精气神、焕发善作善成的意志,以更优异的发展成就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