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07:35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我是刑警》让崇高感贴地 让安全感兑现

新闻聚焦admin2024-12-0926

《我是刑警》从上世纪90年代起笔,在30余年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一线刑警的办案历程与成长轨迹,串联起我国基层刑侦的发展脉络。

■本报记者 王彦

屏幕上,恶行滔天的张克寒被击毙。确认案件告破,赶到现场的秦川眼含热泪、高举双手,竖起大拇指为参与案件的基层刑警八年来的锲而不舍点赞。屏幕外,台网两端的收视数据双双刷出新热度。

《我是刑警》正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热播。该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笔,在30余年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一线刑警的办案历程与成长轨迹,串联起我国基层刑侦的发展脉络。作为一部涉案剧,且剧中不乏大案、要案、积案、冷案,在近年来渐成显流的悬疑题材、破案题材里,拍案惊奇的烈度与头脑智计的复杂度不少见。但如同朴素的剧名,《我是刑警》既不一味追逐连环反转的叙事迷宫,也不渲染天赋异禀的完美英雄。编导演共同着力讲述的,是“去滤镜”之后一支真正的刑侦队伍如何锻造金色盾牌。就像张克寒案件所呈现的,一群人的无悔追踪有之,时间带来的技术升维有之,但面临的困境、走过的弯路亦有之。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看来:“这部剧有着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与类纪实拍摄风格,剧集把破案过程的复杂性、紧迫感及其遭遇的矛盾如实表现,是对刑侦工作的真实还原。”剧情过半,央视八套的实时收视率破4,爱奇艺热度破万,创下2024年台网双平台新高——台网双热,不同审美偏好的观众都爱现实主义,也都相信:真实世界,没有英雄万能的剧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底牌里,有忠诚警魂,其实也包括“走过的每一步都作数”。

片头有两句设问:我们当警察为了什么?案子那么难,为什么要坚持?当评论区有网友感慨,“如今敢深夜走在街头,千言万语,感谢艰辛付出,感谢时代进步”,英雄的崇高感接了地气,观众的安全感兑现。

“素面朝天”的纪实风格,真诚作答当警察为了什么

《我是刑警》开篇就是两桩凶案。1991年春节前夕,河昌市大山子派出所副所长高建设在寒夜里遇袭身亡,配枪失踪。1995年又是年关将近,旧案尚未破,西山矿1·28特大杀人抢劫案案发,多人遇害。两桩凶案,两次年节时分,天寒地冻的肃杀与热火朝天的百姓生活图景冰火两重天,年代的真实感带着观众即刻入戏,谁都无法预知白玲满手冻疮热情递来的白条鸡最后会引发怎样的一声叹息。

“素面朝天”,导演惠楷栋说,真实感的营造没什么奥秘,就是“落地”。创作前期,团队耗时2年,行程2万里,采访各级专家、一线刑警近200人,整理各类访谈达200万字;140多天的拍摄期,从40℃的重庆到冰天雪地时的黑龙江,走过5个省市区,全组演员470多人、群演1.1万余人。如此规模的创作,就是希望用“重案实录”的纪实风格,把16万一线刑警的真实写照、35年基层刑侦的奋斗历程呈现给观众。导演告诉创作团队,不需要追求画面多唯美、光线多漂亮,而是想要一种颗粒感;他与饰演秦川的于和伟沟通,演员的反馈也是“不要讲究把我拍得怎么样,而是要放在人群中,让人相信,我就是一名警察”;开机前,他还把“去表演化”的想法对主要演员挨个嘱咐,“只许造型,不要化妆,别带梳子到片场,头发乱了就用手”,要的就是基层警察的落地感。

贴近生活的质感、朴素的妆面还都只是讲故事的型,叙事内核上,《我是刑警》拍出了难能可贵的真实、一种回归了中国公安刑侦剧传统的真诚。侦办“1·28西山矿案”,没有灵光乍现、天降神兵,有的只是一群人不眠不休一次次现场侦查、摸排、技术勘查,直至抓捕、审讯。人不够,就调人;专业能力有限,就请专家。没有拍胸脯限期破案的个人英雄主义,从头至尾,众人合力,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为的就是“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朴素演绎下,审讯室里的两段戏剧高光被观众狠狠称赞。秦川讯问白玲,从一枚戒指的细节入手,以母子亲情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面那个本分的女人从想袒护到开口,最后又哭又笑、絮叨着讲一些再也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秦川安静又悲悯地看着她,想起母亲说过,整个市场只有白玲的白条鸡不注水,宋小军在组织抢劫杀人时没想过,他最先杀死的就是妻子和孩子的未来。而审讯宋小军,铁证如山、逻辑严谨的抽丝剥茧是中式刑侦的功力,嫌疑人吐露的犯罪历程又是另一个层面的现实主义。

又以“盗粮案”为例,国家粮库里数以百吨的黄豆不翼而飞。秦川顺藤摸瓜揪住嫌疑人,不在剧本赋予的“金手指”,而是在生活化的点滴浸润。过目不忘记下电话号码,是细腻敏锐;迅速决定赶往仁城,是当机立断;与老板娘拉家常扯老乡,则是不动声色间探虚实。而嫌疑人李埋伏的一番陈词,哭笑不得间隐隐透着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

人们常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正是这样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作品真实落地,让观众在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中找到片头问题的答案。

深广的时空维度,勾勒刑侦事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我是刑警》里篇幅最长的“张克寒连环持枪抢劫案”登场了。在观众习惯倍速观剧的当下,主创们用近乎奢侈的10集时长来讲述一桩案子。8年、11条人命,如此恶性案件,剧中没有高速混剪以“炫”智力的快感,也不图感官刺激的爽感,依然用现实主义与纪实风格踏实地还原“道高一丈”的真相。

剧中的张克寒是名职业罪犯,他跨越昀城、溪城、钟城多地,当街枪杀多人抢得巨款。亡命之徒之所以能在8年间逍遥法外,剧中借侦查过程,将人物画像刻画得极为鲜明:张克寒身体素质好,痴迷枪支,生性凶残,反侦查意识极强,他会利用监控死角作案,出手果断举枪就射,逃跑时频繁换装改变步态,作案后又藏身山野墓地……而在警方这边,新旧刑侦理念冲突、异地各自为政、部分办案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官僚作风等问题都成为破案进程中的绊脚石,导致数次功亏一篑。

观众对现实主义投以信任,跟随秦川走进那些难以言说的办案困境,才会发现刑警面对的破案之难,不仅是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较量,还要破解各种体制顽疾,推动刑侦事业的进步。戴清评价,当观众看《我是刑警》,剧中那些典型性案件固然触目惊心、引人一探究竟,而在强烈纪实风格下,剧集的核心竞争力或许还体现在:“强大的震撼力凸显了刑警工作的艰巨、牺牲以及付出的英雄主义情怀;编剧徐萌有为刑侦技术现代化立传写史的宏愿与抱负,她对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症结、时代暗影的表现亦是发人深省的,也投射了当下人们面对过往的冷峻的社会历史反思。”

“张克寒案”中,观众跟着案件侦办过程走过不同地方,也在背景环境社会风貌、人们衣食住行的改变中感受8年寒暑的时间更迭。而对秦川来说,他描摹嫌疑人画像,跟着歹徒足迹触到了我国枪支管理法出台前的社会痛点,又在8年奋战中感受到时代进步的力量、机制的完善。

事实上,若将剧中大小案件串联,亦不难发现一条刑侦技术与理念日日新的叙事暗线。“1·28西山矿案”中,虽提到了对现场遗留的弹壳、雷管等进行检测,但技术手段有限,无法迅速锁定嫌疑人,对嫌疑人的排查和比对主要依赖人工。到了“半枚血指纹案”,先进的图像分析系统大大提升了指纹比对工作的精度,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已参与办案。“张克寒案”办结后不久,新成立的信息情报中心已发挥大数据威力,甚至比法医报告更快锁定真凶……

1995年,曾经的民警秦川在警校“再造”毕业后入职刑警,带着学校的理论知识深入实践,他在拥挤的会议室里敢于当着武英德等权威专家的面发表己见。斗转星移,2012年,法医雷修平在焕然一新的教室里授课,新技术的应用思辨与传统刑侦技术价值的重新认识,引发来自各地的侦查员、技术员的热议。老一辈刑事技术专家曹忠恕之子曹阳的侃侃而谈映出时代步履:DNA、视频、心测、手机技术、网络情报等新手段都在助力破案,2008年后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使得命案侦破率达到90%以上。叶茂生之女叶海平关心新技术能否成为呈堂证据,更完善的诉讼流程才能杜绝当年她父亲牺牲后、罪犯逃脱死刑的事情再次发生。刑侦技术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发展中,老中青三代刑警的精神传承与思维的革新自然流露。

许多观众注意到了片尾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它也作为记忆的回响在剧中被秦川唱响在1995年叶茂生牺牲的雪地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警魂,不单是秦川这个“案痴”一人的,它更渗透在数不清的一线刑警的人生脉络中。从德高望重的业界泰斗到久经沙场的中坚力量,再到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后起之秀,在印刻着岁月不同痕迹、甚至常常意见相左的面孔后面,始终有同样的热血警魂在燃烧,那是和《便衣警察》里一脉相承的。

来源:文汇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