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04:37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敢当时评丨学校不应成为流量的“孵化地”

新闻聚焦admin2024-11-2153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近日,一则老师“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随身扩音器)”的视频引发关注。11月17日,该老师发布视频称自己被投诉,已迫于压力选择离职。但这一事件引发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在事件的上半场,网友因为老师有没有权利以此方式管理学生而争执不停,教师的惩戒权和学校教育方式成为讨论的焦点。但随着网络对该事件的不断曝光以及“小蜜蜂老师”本人的多次回应,事件开始步入了扑朔迷离的下半场。涉事老师将其账号名改为:小邓老师(小蜜蜂老师),并在与网友互动时提及“家长在其离职后主动要求一起带货直播”,这些举动让网络的讨论声从“对错之争”走向了“真假之辨”。

事件的真伪目前尚未可知,但产生的流量与争议却不可小觑。校园教育、师生关系、教师惩戒权等,这些要素既带有敏感度也带有话题性,所以这样的视频内容极易挑动网友的情绪与讨论,从而带来热度和流量。有利可图,自然就不会缺少闻风而动的人。其实,与该事件类似,将师生日常以随手拍的方式放在社交媒体上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也因此有了很多“网红老师”“天才学生”,而网友也很愿意以这样的短视频为“窗口”,来了解学校管教方式或者借此发表个人的教育观点。但是,越是如此,越应该更加警惕,学校不应该成为流量的“孵化地”,不能成为被有心之人利用的流量“舞台”。

一方面,青少年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承受水平都相对比较敏感、脆弱,不论“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是真是假,一旦进入网络这个公开的话题讨论场域,都会对当事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带来不可控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与校内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师的惩戒方式,往往代表着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系统的形象和立场,过多关注带来的流量会在网络中会形成一定的“示众效应”,对教育系统形象和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或许都有一定的损伤。

一段未经证实的短视频,便可以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铺天而来的流量会模糊真与假的边界,混淆对与错的判断标准,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应当守住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这样纯净的教育沃土,不要让其成为互联网世界里新的“流量生意”。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