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03:45星期一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社区转诊调查②丨大医院“50%号源”下放,京沪两地患者开始走向社区医院

新闻聚焦admin2024-09-3098

编者按:随着智慧医疗的普及,预约挂号已经愈发便捷,但相比号源充足的普通号,需要“拼手速”的专家号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大医院“挂号难”的帖子仍然并不鲜见。在基层转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关政策的推进下,北京、上海在全国率先将三甲医院的号源提前放给社区医院,方便群众就诊。具体是如何操作的?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挂号难”?对其他城市有何示范作用?海报新闻记者在京沪两地展开了调查。

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田柳 刘敬怡 王笑寅 赵恩 北京、上海报道

“社区医院帮我把挂号包办了!”

9月26日,家住上海市青浦区陆家圩小区的周大爷向海报新闻记者回忆道,几个月前,他迟迟挂不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肿瘤科专家号。当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医院”)咨询后,这件事却变得容易了。仅花费50元,社区医院便帮他挂到了上述医院的专家号。

连日来,海报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北京、上海多家社区医院后发现,与周大爷类似的挂号故事屡见不鲜。目前,京沪两地均已将三甲医院的部分号源提前放给社区医院,且号源数量比以往更多,医院及科室覆盖面更大。大医院的“号源下沉”,让老百姓的“一号难求”成为过去。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示的基层转诊宣传海报

大医院专家号可在社区医院提前约

“我们直接联系的家庭医生,医生就给挂了号,不需要在社区医院住院。”家住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的元媛(化名)与上海的周大爷有着相似的经历。

今年3月,元媛父亲尝试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高血压门诊,但多次抢号都没有成功。后来,从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处了解到,社区医院就可为患者转诊挂号。知道该消息后,元媛父亲立即与签约家庭医生联系,并成功挂到一周后的专家号。

此前,一提到在京沪大医院就诊,许多患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挂号难”。而如今,这些曾经难挂的大医院号源,通过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却变得容易了。社区医院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6月,北京市卫健委介绍,北京市建立完善基层预约转诊平台,统一预约转诊号池,全市医联体内95家三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为基层预留投放30%的号源,其中专家号源不低于50%,全市2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可通过该平台,向95家医院上转患者。

北京市22家市属医院在常规放号周期2周前,按比例为外地来京患者、诊间预约患者预留号源后,将全部门诊预约号源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向各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放。

“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实现了医联体转诊,但当时只可以预约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几家医联体医院。2023年7月,我们开通了基层预约转诊,北京市290家二、三级医院都可为辖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9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许艳玲告诉海报新闻记者,通过北京市基层卫生预约转诊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转诊平台”),社区医院内有转诊资格的家庭医生便可在转诊页面,为患者预约对应的医院、科室以及专家号、普通号等,十分便捷。

“在使用转诊平台初期,我们每月转诊量仅为个位数,现在已超过20人次。”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主治医师)刘静称,从2023年6月到现在,该社区医院一年多时间共转诊200多人次。

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北京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双向转诊渠道更加畅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上下转诊量同比分别增长25%和131%。

分级诊疗直接带动家庭医生签约率

在距北京1200多公里外的上海,家住青浦区陆象村的倪女士也决定到社区医院“试试看”。

“我之前看医生,都要提前6周预约挂号,但是今年3月份调休打乱了我的挂号节奏。后来,我在公众号看到了推送,说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就能帮忙挂大医院的号,我就想来试试看,结果真就帮我挂上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号。”倪女士说。

在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宣传展板上,显示家庭医生可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全上海市的二、三级医院号源通过分级诊疗平台放下来后,我们能早于社会面5天接收到市级医院50%的号源。院内医师可根据诊疗情况,通过分级诊疗匹配系统为患者匹配到相关医生,然后进行转诊。”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周颖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自今年4月起,全市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号源优先向社区医院开放后,该社区医院通过公众号推文、线下发放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宣传。

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9月26日,该社区医院共转诊1772人。4月分级诊疗新政实施后,转诊人数大幅增加,4月15日至9月26日共转诊1400人,其中已预约(已挂号未就诊)225人,已履约(已挂号已就诊)1175人。

随着京沪大医院“号源下沉”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走向社区医院,也为社区医院带来了诸多变化。

周颖向记者介绍,新政实施后,该社区医院的就诊数据每月都在递增,患者在就诊时,也更愿意先询问家庭医生的意见。“比如说,倪女士现在是康复期,可能需要先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等康复到稳定期后,我们的家庭医生会建议她留在社区医院持续治疗,这不仅仅是减轻她个人的经济负担,也是减轻二、三级医院不必要的就诊负担,我觉得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与我们签约的患者,每年不限转诊次数,非签约患者每年限转诊2次。”在许艳玲看来,社区医院开通转诊平台后,患者就医更便捷,诊疗更有连续性,也拓宽了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增加了患者与家庭医生之间的黏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带动了家庭医生签约量的增长。

海淀区田村路社区约有10万常住人口。许艳玲介绍,辖区居民在该社区医院签约家庭医生的人数已超6万人。其中,老年人口为1.4万,签约率达90%。

从一系列增长的数据来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已成为医疗卫生机构“各司其职”的重要一环。然而,京沪两地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号源下沉”相当于大医院把部分权利让渡给社区医院,这便对基层门诊的服务质量和首诊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患者走向社区医院,两者如何更好地“双向奔赴”?理顺就医秩序尚为第一步,京沪两地医疗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化使用?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各级医疗机构尚需共同发力,寻求“最优解”。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及时刊发。海报新闻北京报料热线:010-64004224,报料邮箱:zhongbobaoliao@163.com。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