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06:29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溯梅派艺术,循大师精神

新闻聚焦admin2024-08-1568

■文汇报驻京记者 彭丹

一把胡琴、一件戏衣、一张唱片……声光流转中,远去的艺术大师仿佛又活现于台上。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和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近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艺术人生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

展览展出的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使用的“舞盘衣”。 展览现场照。(均受访者供图) 制图:张继

一代宗师渐长成

梅兰芳的童年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度过。他8岁师从吴菱仙等学戏,10岁首次登台,13岁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边学边演,刻苦自立。他幼年在唱做、腰腿、把子、跷功等方面下过很深的功夫,因此后来戏路宽广,老年时仍能活跃于舞台,进行新的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是一代胡琴圣手,曾指导梅兰芳循序渐进地掌握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功。展览现场,观众便可看到梅雨田旧藏并演奏使用的一把胡琴。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端庄雅秀、个性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在展览中,一件编织精美的戏衣让人窥见了那些过往角色的夺目——这是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使用的“舞盘衣”,缀白色素绸水袖,粉色素绸衬里。据介绍,这件戏衣穿时带如意头云肩,缀网格状珠穗,下裳前后正中加了双层飘带及绦穗,最下层飘带上缀铃铛。《太真外传》是梅兰芳创排的古装新戏之一,全剧共分四本,1925年上演头二本,1926年上演三、四本。也正是在1912年至1932年的这二十年里,梅兰芳从密集创作时装新戏、古装新戏的经验中,逐步强化个人表演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文化使者缔佳话

梅派艺术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名扬海外,梅兰芳也肩负起了“文化使者”的身份。他曾于20世纪上半叶访日、访美、访苏,每次访问演出均载誉而归,在当地掀起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这一成功除了归功于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和梅兰芳的精湛表演,也少不了他在译介传统文化上付出的苦心,这可从展览展出的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中窥见一斑。

据介绍,图谱的内容是中国戏曲中的服饰、道具、程式动作的照片,照片上有中英双语说明。“不要说外国观众,就是今天的中国观众看了,也会很感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策展执行人张申波说。在梅兰芳访美之前,西方人对东方戏剧,特别是对中国的戏曲文化知之甚少。梅兰芳访美第一次将神奇的东方戏剧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梅兰芳一生演绎的角色与其自身的人格风范交相叠映,展览也讲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比如展品中的《抗金兵》唱片和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的海报——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艰险之际,梅兰芳敢于担当,坚持抗争,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体现国仇家恨的《生死恨》。

“德先于艺、国重于家”——这是梅兰芳提出的梅氏家训。“它应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座右铭。”梅兰芳曾孙梅玮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文汇报北京8月12日专电)

[ 责编:张晓荣 ]

来源:光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