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08:03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歌手2024》争议中落幕,音综何去何从?

新闻聚焦admin2024-08-06152

◎暝瞑

《歌手2024》在一片争议声中收官。这档曾经的音乐盛宴,如今却陷入了舆论漩涡。从开播之初的万众瞩目到后期的争议不断,“赛制随意”“审美争议”,再到“歌王”内定的质疑,节目所引发的讨论不禁让我们思考:音乐综艺的舞台,究竟该何去何从?

“直播”是把双刃剑

《歌手2024》大胆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音乐竞演,这在音综历史上是首创。全开麦真唱,对于参赛歌手是考验也是动力,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临场感和真实感。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也增加了比赛的刺激性和不可预测性。

但同样是因为直播,歌手在紧张中出现的走调、忘词等失误又占据了太多的话题。这些很常见的失误,放在日常的表演中,可能会为演出增色。但因为是在竞演的舞台,这样的话题却被不断放大,大到盖过了歌曲本身。

比如开播之初,那英在面对国外选手凡希亚近乎完美的强势表演时,所体现出的紧张感一度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词条。但除了话题,对于节目中唱了什么、唱得究竟怎样,观众仿佛讨论得太少,节目鲜有能够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作品。

审美的“无知之幕”

突围赛之后,“审美倒退”“审美霸凌”等词条冲上热搜,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入决赛名单的歌手风格过于单一,缺乏对不同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充分展示和尊重。而说到“审美”,又是一个相对主观且复杂的问题。如何评判节目所处的局面是否构成了审美倒退呢?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过一个哲学构想——“无知之幕”,用于探讨正义原则的确立。它假设人们在选择正义原则时,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即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个人特征、利益偏好等,从而能够更公正地选择那些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正义原则。

按此构想,如果我们假设在确定审美的公平正义过程中,存在一个“无知之幕”——即人们在评价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个人情感等信息,那么这种假设可能会带来一种更加纯粹和客观的审美体验。

然而,这种假设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人们的审美判断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的“无知”。这种主观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审美很难像科学事实那样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因此,反过来想,多样性、多元化更能保证审美最大的公正。

纵观整个节目,二手玫瑰、海来阿木、黄宣、许钧,甚至作为长沙说唱代表的C-block等不同风格的乐队或个人,都陆续加入竞演。但又在过程中一一倒下,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这样的过程,自身就具备多元性。只是一直为舞台输送新鲜感的黄宣,因赛制原因被淘汰无缘决赛,着实令人可惜,决赛圈的观赏性也褪去了不少色彩。“多元化”也似乎成为了为节目收视率和话题性而服务的工具,而这是以牺牲音乐的纯粹性和艺术性为代价的。

歌手和《歌手》的责任

说回到歌手,一个歌手承担着多种责任:他们作为音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通过演绎不同风格的音乐,促进音乐多样性的发展,推动音乐文化的进步;他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唱技巧、舞台表现等,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同时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最本质的,是传达情感。这是歌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职责。歌手通过其独特的嗓音和表演技巧,将歌曲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他们不仅仅是音乐的演绎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深深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种力量无可替代。

作为一档经典的音乐竞演节目,《歌手》阔别四年,在全民瞩目中回归。在观众心中它早已成为了连接观众和歌手的桥梁,能以高水平的制作保证歌手们的演出效果,也能让观众享受到高质量的音乐盛宴,将优秀作品中的情感传递至每位热爱音乐的人。

同时,《歌手》的职责也在观众的期待中被赋予。例如本季中出现的这些争议,都可视为对它的期许——期待它能够选拔并奖励更多优质的、独具特色的音乐人,并输出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点。虽然审美没有对错之分,但多元的审美之间确实存在高下。这种高下之分并不是指某种审美标准的绝对正确性,而是指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在表达深度、创新性、技巧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不同水平。这种评价基于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或偏见。

只是这一季看下来,《歌手》依旧仅仅是个综艺节目,娱乐性、话题性等商业价值,依旧是它的主要目的。目前,它还无法承担起观众想赋予它的更高期待,但这也是留给它的挑战和机遇。

《歌手2024》已经落下帷幕,希望它所带来的争议,能为国内音乐环境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元化、更创新、更公正的音乐竞技节目出现;我们也期待听到更多优秀音乐作品的诞生和传唱;我们更期待音乐能够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力量,温暖人心、启迪智慧、传承文化、感化观众。而对于《歌手》,祝愿它能够走得更远。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