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07:55星期五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海报观潮丨拆除“伪苦难”的叙事藩篱,讲述真实的大凉山故事

新闻聚焦admin2024-06-2045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一段时间以来,真实的大凉山一直被“伪苦难”叙事和“卖惨式”营销所笼罩,被公众知晓和关注的大凉山故事也多与贫穷、落后有关,一次次登上热搜,一次次成为骗取爱心和博取流量的密码,“大凉山”是被伤害的一方。

对大凉山形象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暑期的到来,有媒体报道的“大凉山研学项目7天支教费上万”的乱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在一些机构的宣传视频里,大凉山的孩子们光着脚、身背干柴走山路、挖土豆、生火做饭,而且孩子们来回奔走于各种“公益课堂”和“免费夏令营”之间,俨然被当作“摆拍式”支教和研学的道具。一些研学机构还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治穷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然而,在这些以教育为名的公益背后,上演的却是无底线的“商业狂欢”,丧失了教育的初心,也打扰了当地的孩子们。

当前,相比于发达地区,大凉山的贫穷和落后仍是被确认的事实。因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虚构生活场景、摆拍、剪辑等手段,恶意渲染悲情和捏造苦难,大凉山成了社交网络传播中的流量密码。到如今,大凉山再被当成“公益支教的秀场”,一些机构和人员以“支教”和“研学”的名义,做着“伪公益”的生意和买卖。归根到底,这仍然是对大凉山进行悲情贩卖以牟取私利。

一方面,舆论对这一商业支教和研学乱象零容忍,并展开了批判;另一方面,很多人也在疑问,并极尽所能地想了解真实的大凉山。在一些搜索平台以及相关平台账号的互动讨论区中,“真实的大凉山”“大凉山到底是怎样的”“大凉山扶贫到底有多难”等等,成为很多人想真正了解大凉山的搜索关键词,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未曾抵达过那里但仍然关心大凉山发展的人们,都渴望了解真实的大凉山,而不想被有关于大凉山的“伪苦难”叙事任意消费和透支自己的善意和爱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述真实的凉山故事显得格外有必要。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打败虚假,只有真实的大凉山故事才能刺破虚构苦难和虚假叙事的泡沫,才能更好地发展大凉山,并保护大凉山和当地的人民。

此次“公益秀场”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部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摸排,及时做出通报和回应,并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支教、虚假宣传等恶劣行为,狠刹各类乱象。通知中还指出,加快启用“社会捐赠和支教管理备案网络平台”,全面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

这些强有力、常态化的打击整治,以及高度信息化、透明化的监督管理,是在用监管的利剑逐步铲除那些对大凉山进行“伪苦难”叙事和“卖惨式”营销的土壤,逐渐修复被一再伤害的“大凉山”形象,助力创造一个能够让人们更好、更全面了解大凉山真实发展的空间。

除此之外,当地州政府也应积极作为,通过媒体采访和社会采风等活动,主动讲述、讲好当地的脱贫实践、发展作为和社会变化,甚至是当地真实的需要或求助,让人们看到大凉山真实的需要和发展、了解真实的大凉山故事,不给故意污名化、抹黑大凉山形象的各类虚假叙事留下任何生长的温床和生存的空间。

毕竟,还原和塑造真实的、良好的地域形象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彻底拆除“伪苦难”的叙事藩篱,讲好真实的大凉山故事,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