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07:14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我的阿勒泰》带来的三重惊喜

新闻聚焦admin2024-05-28200

【文化评析】

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阿勒泰的旅游热度再次推高。数据显示,自5月7日剧集开播以来,“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了562%,“新疆”整体搜索热度上涨323%,赛马、自行车赛、民间音乐会、草原舞会、滑雪等一批线下活动已被当地纳入文旅项目。在淄博、哈尔滨、天水之后,阿勒泰也呈现出成为又一新晋文旅顶流的潜力。

《去有风的地方》《繁花》《长安十二时辰》等影视剧带动区域文旅发展,已非孤例。而在“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之外,《我的阿勒泰》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惊喜重重,呈现出以下三“新”:

这是一个中式散文改编的“新案例”。长期以来,文学改编都是影视剧拓宽题材的重要途径,《我的阿勒泰》带来的新惊喜是除了历史名著、小说、网文等体裁,散文也可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源头活水。这一方面再次体现出“文学性”对影视艺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我的阿勒泰》并非一般的非虚构作品,它是纯中式的书写,是立足中国人、中国生活、中国精神的表达。原著作者李娟长期扎根于富蕴县、阿克哈拉村等地,她的文字既有散文的美感,又带有叙事的特征,这种从中国大地原生涌出的情感和故事,从更“前置”的创作阶段,便让剧集摆脱了西方类型片的桎梏,它不是“高概念、强剧情、多反转、快节奏”的大片,但却书写了辽阔天地之间的众生相、酒肆饮、意难忘,何尝不是另一种“大片”?

这是一种边疆书写的“新表达”。“治愈”是观众评价该剧的高频关键词,它既源于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与返乡文学少女李文秀的真挚爱情,也让雪山、森林、草场、河流从“背景”走向“前景”,填补了观众对边疆牧区的知识空白。边疆的诗意、乡居的人群、淳朴的民风,将原著“对爱情对生活的本能的热情”化为另一种影像奇观。正如李娟曾写道:“可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是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与人的贪心。”《我的阿勒泰》虽着眼于北疆牧场生活,却在沉浸近观的同时,审慎地葆有克制歌颂的态度——阿勒泰的生活方式并非源于简单的“城乡二分”,而是城乡“各有自由”。恰如作者所说,“不用盲目去追求远方的生活”“写作是让自己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一些事情,用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去包容一切”。

这还是一次网络视听的“新亮相”。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我的阿勒泰》是网络剧首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漫长的季节》随后登录总台电视剧频道经典剧场,组成了一次颇具声量的“网络剧阵”排头兵。强强联动、媒体融合的背后,是网络视听文艺“从草根走向主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粗放走向精细”的高质量发展成果。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精品网剧进入主流平台,网络视听作品的“上星时代”也会愈加灿烂。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