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04:53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人间丨尘埃里的光

新闻聚焦admin2024-05-01193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记者 张一帆 报道

仿佛一个晴天霹雳。

对于尘肺病人来说,得知自己“病了”的那一刻往往很突然——一个近乎残忍的现实是,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后到出现尘肺病症状,往往要经过10多年时间、个别病例甚至超过30年以后才会出现相关症状。

而往后余生,又因为病痛变得格外漫长。

这是我国报告人数最多的一种职业病。患病人数多、分布地区广,且因诊断周期过长、取证难度大等,导致很多患者实际上无法进行职业病归因诊断。2024年4月,记者随公益组织探访几位年轻时在井下务工多年的尘肺病人,同他们一起等待一个奇迹。

尘肺病患者正在床上吸氧。

老旧的“风箱”

老王行动已经很困难,走到厕所都费劲。讲话几分钟,便有些气喘吁吁,像一个呼噜呼噜的“风箱”。

他家住在济南市章丘区水龙洞村的一个小巷子里。临近中午,大门口安静极了,一缕阳光斜着进来,洒在方方正正的小院里。

突然,听见有人来,老王从院子里往外瞧。

来的人是当地的医生郑保华,她是章丘逸乐医院的门诊部主任,也是公益组织大爱清尘的志愿者。接到郑保华,老王从院子里走进屋子,一路歇了好几次。

“难受啊!憋得慌,严重时走五六步就得歇歇。”他喘着粗气说。

老王58岁,尘肺病三期,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咳过血丝。日常生活起居都得靠制氧机维持,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回忆起一生最重要的时光,是在暗井底下。“抢煤!按车算钱。”他说,那时,他总是嘴里含着一个“矿灯”,两手推车往里冲,从地下拉煤出来,整张脸都是黑的,只露出一对眼睛,鼻子里全是煤灰,用手一揉,扑簌簌往下掉。

早年间的煤矿工人们都对这场景不陌生。如今躺在病床上的老贺就是其中一个。

春天的午后,柳树已绿,微风里已带有热气,街上的人们忙忙碌碌。

老贺躺在医院病床上,静静地看着门外,有时候再看着房顶,一声不吭。他73岁了,这病把他折腾得够呛,站起身来走两步路,几乎就憋得喘不上气来。

隔壁病房,住着另外一位尘肺病人老孟,他面朝走廊和门侧躺着,把手机声音开得大大的,刷短视频解闷,路过的人能听到视频里的大笑声。

一位医护人员说,病人已经住院好几天了,太难受了,看看娱乐内容,也许能缓解一下。

郑保华惋惜地说,尘肺病人的后半生,几乎是“无解”的。每个人都在努力求生,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病几乎是治不好的。

今年61岁的尘肺病人老张年轻时曾在煤矿井下务工10年,肯吃苦,很能干。

老张住在章丘另一个村,4月的山村,景色很美,但他大部分时候都靠在床上歇着。简单跟医生聊了几句病情,便侧过身睡着了。

“那时候的人也不懂,大家都这个样,哪有啥防护意识,灰都吸进肺里了,如今受这个活罪……”老张的老伴说着,连声叹气。

一捧小白花

老王家的卧室里,光线有些暗。

门内靠墙的一张旧矮桌上,有一捧小白花。这是妻子手工做的小花。一枝挣五分钱,坐在凳子上一天,她能挣十来块钱。

妻子比老王小3岁,见过她的人都夸她,年轻时肯定长得俊。

“当初赚钱娶媳妇儿,这不,下煤矿挣足了钱,就娶了她。”老王抬头看了看妻子,当初20来岁的年纪,勤劳能干,谁也想不到,自己的后半辈子会是这个样子。

卧室的桌子上放着一碗剩面条,这是老王的早饭,他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病情不乐观,他实在是没胃口。

自打老王生病后,妻子就成了这个家的唯一收入来源。那时候两个女儿还小,她出门打工赚家用和医药费,老王在家照看孩子。这两年老王病情加重,出不了门,她便在家做手工活赚点生活费。把一朵朵小白花摁到花枝上,再把杂乱的花枝扎成一束……这样干一整天,才挣十来块钱。

老王妻子在家接手工活。

尘肺病患者家庭中的女人,都有说不完的心酸,老张的妻子也一样。

一个布满黑灰的柴灶,锅里包子冒着热气。老张已经睡着了,这顿饭又没吃。他醒着的时间,几乎在吸氧中度过,家里家外全靠妻子张罗。

“噼!啪!”中午时分,老张的妻子正在劈柴。

老张的妻子皮肤白净,衣服干净得体。她身体也不好,没法出门打工,即便如此也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桌上摆满了药瓶。在另一间屋里,还有满满一纸箱的空药盒。

“他的病不能停药,我们家最愁的就是买药。”老张妻子说,村里给办了低保,这份钱对老两口非常重要,钱一到账,就抓紧拿去买药。

在老张妻子看来,日子虽难,但还有村里照顾着,还有邻居关心着,老两口还有钱买药,能吃饱饭,这日子就能过下去。

老张家的厨房。

等待尘埃里的一束光

春天到了,熬过寒冬的尘肺病人等来了新的一年。

在4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建冬介绍,尘肺病是我国报告数量最多的一种职业病,约占全部报告职业病总数的90%。按照现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在内的职业病诊断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才能做出职业病的诊断。然而,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后到出现尘肺病症状,往往要经过10多年时间、个别病例甚至超过30年以后才会出现相关症状,这些尘肺病病人多数是农民工,不少农民工曾经在多个存在粉尘危害的用人单位工作过,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难以确认,有些用人单位可能早已不存在,也就无法提供职业病诊断必要的证据材料,最终可能导致无法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也就无法享受职业病的相关待遇。

郑保华告诉记者,早年的尘肺病人中煤矿工人占了很大比例,他们是家庭顶梁柱,一旦患上尘肺,一家人生计无着。

在老贺的记忆里,煤矿井下的日子恍如昨日。如今,呼吸都是一种痛苦,他和众多尘肺病人一样,盼着等来奇迹。

尘肺病人的后半生大多是痛苦的,但他们仍在坚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1年,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启动并疾呼:“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

郑保华所在的章丘逸乐医院曾经是一家当地的煤矿医院,转型后,一直关注尘肺病患者,2023年成为山东两家“大爱清尘”定点合作医院之一。

姓名、年龄、住址、家庭情况……去年,郑保华成为大爱清尘的一名志愿者,加入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行动。符合标准的尘肺病患者,除了获得1万元治疗费用外,还有免费制氧机、生活用品补助、子女助学金、创业帮扶金等多方面救助措施。短短一年,她和同事共筛查13560人,入户探访12200人,为200余名尘肺病患者争取到救助。

如今,这家医院仍在持续接收更多的尘肺病患者。

“针对无法明确责任主体的尘肺病患者救治问题,近年来,国家积极开展防止因病返贫监测,将尘肺病纳入30种监测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保持相关救治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王建冬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纳入监测范围的因尘肺所致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的救治率达99%以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利用中央转移地方支付资金已在28个省份、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829个尘肺病康复站,提供免费、就近的康复服务,服务对象包括无法明确责任主体患者在内的各类尘肺病患者。同时,推动地方加大救治救助力度,尘肺病集中地区也积极开展相关救助工作,制定出台了相关保障措施。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