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09:46星期二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新闻聚焦admin2024-04-02238

作者:诶 塔

在大银幕上刷短视频是种什么体验?电影《烟火人间》给出了答案。作为首部登录院线的竖屏众创电影,《烟火人间》的素材来自各行各业普通人在大众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海量生活影像。通过把509位视频博主共887段普通生活影像串联起来,经重新汇编、剪辑和音效加工,呈现出当代中国人多姿多彩的人生百态。这是一部先锋的电影,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长宽比,挑战着每一位观众的审美习惯。

1948年,法国导演阿斯特吕克提出,摄影机像自来水笔一样,可以让电影作者随心所欲地书写。如今,各视频平台每天上传的短视频数量突破一亿,竖屏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人自我书写的重要方式,便携的拍摄与发布将影像权力平等地交还给大众。

相比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的镜头侵入性更弱、人情味更浓。在田间劳作的杨哥,春种一粒粟,秋天收获了一片金黄,在田间架起手机支架,“这就是哥打下的江山。”纺织厂的女工,在工作百无聊赖的时候会把纺锤放得很有节奏感,将平凡的工作变成了美丽的舞蹈,“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当然,这些片段从被拍摄的那一刻起就有被美化、被修饰的成分,给影片的真实性打了折扣。但不可否认,对未经专业训练的大多普通人来说,拍摄记录实际上源于一种生活的本能,展示了隐晦却深刻、粗粝却鲜活的真实。正如导演所言,“如何让这些‘自我书写’的影像被看见、被整合、被记忆,是纪录片人的另一种使命”。在此意义上,《烟火人间》不是拼贴现成品的波普艺术,也不是用特殊形式完成的传统纪录片,它是一部用最当下也最朴素的媒介形态写就的影像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影片的影像先于概念,所有的素材都是生活的自我呈现。与方志、报告文学、纪录电影等精英书写最大的不同在于:普通人通过这样的形式记录生活,不仅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意义的建构,还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短视频已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逐渐完成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认同的置换,成为新的媒介生态下“家国叙事”的重要窗口、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烟火人间》以衣、食、住、行、家五条线索,观察生活中的每一块拼图,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汇聚成一个个温暖的家庭和一个蓬勃的国度。

搬砖的小伟,把建筑工地当作舞台,经过一遍遍训练,在工地上完成了可与奥运健儿媲美的单杠动作。长途货运司机辉哥辉嫂夫妇,他们在卡车上吃住,整日与“油耗子”周旋,一路相互扶持,也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高原的公路上。《烟火人间》的叙事性并非极致壮烈,但也正因这份平凡的温暖,使得它所聚焦的困境、情爱、生死有了更加摄人心魄的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艺术之死”“电影之死”。短视频让影视制作的准入门槛不断下降,人工智能也在快速瓦解专业壁垒,这些都对专业领域的创意生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正如《烟火人间》所呈现的那样,电影是足够包容的,学院派的内容生产不应墨守成规,而要拥抱媒介变迁、直面生活琐屑。生活不是等机位、灯光架好之后才上演,苦难或幸福也不会以通告的方式提前告知。在这趟烟火人间中,每个中国人都是自己的主角。竖屏或许不是电影的未来,但9:16的酸甜苦辣、生命坚韧会是我们讲给未来最动听的故事。(作者诶塔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