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07:48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半小时就能编一份,虚假环评报告何以审批通过?

新闻聚焦admin2024-03-25252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出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环评师资质管理松懈、评审专家把关不严、平台预警机制滞后等诸多漏洞。

造假产业链

“环评造假由来已久,但是这起案件涉及全国20余个省份的100多个县市区,实属罕见。”江西省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沈双武向半月谈记者表示。

两个月前,九江法院审理的一起环评造假案多名被告被判刑,这是江西首例因环评造假被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涉案犯罪分子在仅有一名环评师的情况下,为全国753家企业出具虚假环评报告。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将业务拓展至全国多地,在于其特有的环评造假产业链。

2019年12月,就职于江西九江一环保企业的余某和丈夫肖某风、姐姐肖某琳等人成立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不久,他们便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远在山东工作的常某合作。常某虽然就职单位并非环保企业,但她通过考试获得了环评师资质。展航公司与其约定,除了给其每年2.5万元挂靠费外,每出具一份环评报告书(表)还会额外支付费用。

“在环评市场上,环评师非常紧俏,江西只有300多人。”九江市公安局机动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孔祥峰认为,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难度超过司法考试。办案机关统计,2020年全国环评考试,江西省无一人通过。

作为业内人士,余某发布的环评资质兜售信息(其中环境影响报告表700~1500元不等、报告书8000~15000元不等)吸引了许多没有环评报告编制资质的中间商与其合作。这些中间商承接到建设项目的环评业务后,展航公司就会出具相应的资质材料。中间商将其“编制”的环评报告主体内容与资质材料合并成册,送交地方环保部门审批。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这些环评报告没有环评师参与编制、审核、签名,均由中间商组织人员“编制”。一些造假人员并不懂环评,但他们靠抄袭半小时就能做一份环评报告。

法院提供的裁判文书显示,这700多份造假的环评文件,基本都通过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批。“部分环保部门评审专家‘纸面评审’,不清楚项目现场情况,更多关注环评报告编制得‘好不好’。”一名业内人士说。

监管漏洞

展航环评造假案与生态环境部在2023年通报过的“山东锦华环评造假案”有诸多相似之处。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处罚的人员,既有环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也有挂靠的环评工程师,还有居间联络的中介掮客,覆盖了环评造假的主要链条,集中暴露了环评师资质管理、环评报告编制审批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

警方调查发现,余某等人在经营展航公司的同时,还分别在安徽、湖北等地注册了5家环评公司,一为拓展业务,二为规避处罚。“环保部门会处罚存在违规行为的环评单位,为避免扣分超过一定量难以再接业务,他们换不同‘马甲’承接业务。”孔祥峰说。

在环评业内,注册多家公司经营是常见的操作手法,不少环评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名下,有几家甚至十余家关联企业,其中一些企业虽被列入禁止从事环评工作的“黑名单”,但其关联企业仍在开展业务。

根据相关规定,环评报告编制主持人应当全过程组织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工作。然而,常某挂名展航公司时,约定每年最多出5次现场。虽然常某曾利用请假时间去过现场,但也只是拍照摆样子,她从未进行过踏勘、现状监测、数据资料收集,更没有编制环评报告书(表)。

“为图省事,常某将自己在环评信用平台上的账号交由肖某琳使用,后者可随时登陆平台导出环评项目所需的《编制单位、编制人员情况表》,表中常某的署名也全部由肖某琳等人代签。”九江市濂溪区法院办案法官崔芳说。

从源头管住

“目前,他人只需环评师的手机号及验证码即可登录环评信用管理平台,导出《编制单位、编制人员情况表》等重要文件。”孔祥峰建议,加强环评师账号管理,比如设置人脸识别功能,防止环评资质滥用。

通常而言,一名环评师编制一份环评报告表需一周时间,环评报告书周期更长,而常某平均每天编制两份,显然不符合常理。但在这起案件中,直到其“编制”的环评报告多达700余份时才被环保部门人工巡查时发现。崔芳建议,环境部门应加强环评信用平台智能化建设,及时监测环评机构业绩异常增长、跨省大量接单等情况,便于各地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环评弄虚作假等行为。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2021年开始,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在全省推行环评师现场质询制度,要求环评文件主要编制人员在提交环评报告后接受详细质询。“一些环评师被问懵了,连项目大致情况都说不清楚。”九江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负责人黄凰说,不少只拿“资质费”的环评师在质询过程中露出马脚,该制度有助于推动在环评编制初期就减少环评挂证、造假等行为。

此外,有执法人员认为,环评文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性文件,如果源头都错了,项目后续环保做得再好,可能都难以让公众信服,但由于缺少法律规定,基层环保人员不知如何处置这些通过造假获准开工建设的“环评黑户”项目。

基层干部建议,地方环保部门要对“环评黑户”项目“回头看”,尤其要重点关注水利工程等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以及弄虚作假情形恶劣的项目,及时发现、清除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半月谈)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