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12:53星期五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海珑AI说丨艾滋病已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人类摆脱“恐艾”还有多远?

新闻聚焦admin2024-03-01235

近日,话题#艾滋病已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引发热议。艾滋病(AIDS)曾是最令人恐惧的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如今,专家认为艾滋病已变得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控,可作为慢性病预防和治疗。

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HIV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破坏CD4 T细胞,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抵御外来侵袭,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艾滋病患者因免疫力极度下降,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

不少人因此谈“艾”色变,出现“恐艾”和歧视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行为。但实际上,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没什么不同,只有三种传播途径,即没有保护的高危性行为、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5.8万例,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

早发现早治疗可多活40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物上市,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来更多选择,目前治疗HIV/AIDS的有效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我国推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即治疗”原则,对于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均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所以,不论处于任何疾病阶段,一旦确诊感染,应尽快接受治疗。

研究表明,艾滋病晚期患者如果接受药物治疗,能多存活14年,而早期发现并坚持治疗的人,能够多活40年。换言之,在适当的时间接受正确治疗,同时坚持服药、定期检测,即使身患艾滋病,患者也可以和正常人同寿。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不等于得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HIV病毒长期作用下,导致免疫系统崩溃的终末阶段。感染初期,许多人可能长时间无症状,只有当免疫系统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无法抵御常见病原体时,才会发展成艾滋病,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因此,及早发现HIV感染并开始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人类摆脱“恐艾”还有多远?

自1981年首次识别艾滋病以来,这场与病毒的较量牵动着无数生命的安危。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人类对艾滋病病毒有了深入的了解,治疗手段也日趋成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已能有效控制病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将艾滋病转变为一种慢性可控疾病。

但攻克艾滋病的挑战依然严峻。疫苗仍是艾滋病防控的理想目标,尽管尚未实现广泛应用,但持续的投资与研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推动突破性进展。

总之,实现“无艾”,道阻且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迎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直至那一天,我们仍需坚持研究,提高公众意识,减少歧视,共同为这场持久战争贡献力量。

注:文案由AI生成,由海珑智能采编工具箱制作。

海报新闻编辑 于琳琳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