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09:41星期二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一听手机响就紧张,“离线休息权”引热议 职场人何时与加班和解?

新闻聚焦admin2024-03-01238

近日,“离线休息权”成为网络高频词,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加班问题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线上办公便捷性的提升,上班族的生活逐渐被工作侵占,《2023年轻人加班报告》显示,超过90%的人无法摆脱隐形加班。“手机一响,加班半晌”,已经成为当下职场人的常态。

“失联自由”成奢侈品

“下班开会,周末培训,天天攻坚,月月冲刺”,这是从事医药行业的小齐给公司总结的十六字箴言。说起加班,小齐直言“槽多无口”。“说是攻坚、冲刺,就是下班不让走,平时加班就算了,谁能相信,居家办公还要用年假抵扣,活没少干,一年下来还欠了公司十几天假期,简直可笑。”

不同于变相加班的简单粗暴,隐形加班则显得高明多了。前不久,女子离职后退出600多个工作群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不少人感叹:“自从有了工作群,工作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随时随地都在工作,秒回消息接大活,晚回消息又会被认为逃避工作,如今一听到手机震动就害怕。”

视频开会、线上对接、微信布置任务、QQ汇报进度……如今,各种加班手段层出不穷,极大地摧残了上班族的身心。报告显示,超过9成人逃不掉隐形加班,尤其是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51.2%的人在长时间加班,平均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人加班超过8小时,要熬夜甚至通宵。对于职场人来说,上班是上班了,什么时候下班呢?不知道。

劳动者期待被赋予“离线休息权”

当前,隐形加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据调查,最多人认同的TOP 3隐形加班行为,分别是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83.3%)、参加公司培训/比赛等(77.6%)、没有特定工作但随时待命(75.5%)。此外,“和领导、同事聚餐”“团建”等社交活动也被很多95后认为是隐形加班。

隐形加班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感,由于难以对加班进行区分和量化,有40.5%受访者坦言隐形加班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劳动者“休而不息”,用人单位“占便宜没够”,越来越多劳动者期待被赋予“离线休息权”,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有权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

“离线休息权”首次得到保障

“隐形加班”日益严重,社会各界也在为推动问题解决付出努力。

今年1月23日,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宣判,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对于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展工作的情形,如果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开展工作已经超出了一般简单沟通的范畴,劳动者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内容,或者使用社交媒体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特点,明显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的,应当认定为加班。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首次在现实层面得到了保障。

该案例还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明确表示,如果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线上加班,付出实质性劳动,明显占用休息时间的,应当认定为加班。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认为,隐形加班存在法律上举证和认定困难,一定程度助长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建议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提高企业隐形加班违法成本。

如何维护“离线休息权”?

随着“离线休息权”有了现实保障,“入法”之路看来并不遥远。

如何维护“离线休息权”行之有效?吕国泉表示,应厘定线上线下工作时间边界,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各级部门要加大对用人单位隐形加班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健全维权机制,让劳动者在面对不合理无偿加班时有维权渠道。

福建金磊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家焱认为,加班没有性价比,不仅挫伤劳动积极性,也会消解劳有所得的正向价值。工作群聊应严守8小时工作制,让劳动者享有“离线休息权”。

天津康诺律师事务所李曼律师表示,劳动者要想维护隐形加班权益,自己应当有意识地争取“离线休息权”,建议收集线上加班证据,除了微信聊天记录外,还可以是微信加班的录音录像、客户提供的工作时长等,做好举证是关键。

总而言之,要想破除加班“痼疾”,离不开法律法规和劳动者自身的合力“破局”,用“离线休息权”等更合理的制度设计为劳动者解困,或许职场人也就能早日与加班和解。

(海报新闻编辑 于琳琳 综合人民网、央广网、红星新闻、北京新闻广播、天津日报等)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