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04:23星期一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用“魔法”换车厢安宁,实乃无奈的“下策”

新闻聚焦admin2024-01-31308

2023年10月12日,四川资阳,G8626次成渝复兴号高铁在静音车厢的端门、板壁等位置,贴有明显的“静音”标识,该标识是提醒旅客进入车厢后,应时刻保持安静。视觉中国 图

在公共场合遇到言行举止太过影响他人的“熊孩子”该怎么办?1月27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坐火车时,对面的小孩一直尖声吵闹,还多次踩到或踢到自己。在与孩子的家长沟通未取得效果后,该网友突然“发起了疯”:学狗叫、大声唱歌、捂头尖叫、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结果孩子家长“吓得不行”,捂着小孩的嘴立马走开,整列车厢都安静了。

这段“魔幻”经历很快在网上引发讨论。赞成者中,有人觉得这像一篇“爽文”,自己如果在现场一定会力挺该网友;有人表示“你看,家长不也能管住孩子吗?”反对或质疑者则称,如此“发疯”与小孩子吵闹没有本质区别,成年人应该有更成熟的应对方式。

由于当事网友的对策比较奇葩,因此有人质疑事情的真实性。不过,查阅过往新闻,类似在公共场合用“发疯”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有大学生乘坐高铁时遇到邻座长时间大声打电话,忍无可忍之下仰头大喊:“好吵啊,我要发疯了”;有年轻女子在列车上碰到小朋友长时间吵闹,与家长交涉无果后便假装“自己有精神方面疾病给医生打电话”,最终家长带孩子去了别的车厢;有人扮演了“地铁判官”——在乘地铁遇到不文明行为时,用“相对极端却大快人心”的方式维护车厢清净……

这些案例,表面看是不按常理地“发疯”,其实更像是“以暴制暴”“以魔法打败魔法”。“发疯”网友给车厢按下了静音键,但其行为确实可能影响乃至惊到周围其他旅客。“地铁判官”或许解了很多人的心头之气,可有关做法在法律法规上未必站得住脚。而且,许多问题靠“发疯”并不能根本解决。

用“智慧魔法”打败公共场合的我行我素,或许是相对折中的法子。在贵州,一女子在大巴上发现有人脱鞋,于是用手机外放趣味配音提醒这位乘客,很快车上的气味就减弱了;在江西,有名女子横躺在地铁座位上,一位小伙脱下外套给她“盖被子”,对方尴尬得瞬间起身……

“用魔法打败魔法”是人们在无奈之下的一种抗争。纵观过往案例不难发现,当不文明行为发生时,诉诸“官方渠道”成本高且时常不能解决当下的困扰,有些人“理不直气也壮”,不仅无视提醒,还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怪乎有人出奇招了。可是,正常人不应被逼得“发疯”,智慧和勇气也不该被浪费在阻止人脱鞋、横躺霸座这样的事情上。如果在公共空间里,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时时考虑到自己的言行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便,那么,类似“发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现象或许就不会出现了。

过去几年,关于公共空间文明与秩序的讨论愈发受到关注,这说明人们对社会文明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尽管在公共场合,声音、言行过不过分,人与人之间的标准不尽相同,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便能解决,但经过一次次围观和讨论,事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比如,家长带娃乘坐高铁、飞机时做了更多准备;铁路部门开始在多趟列车上提供“静音车厢”服务;许多城市地铁车厢增加了工作人员以随时纠正不文明行为,等等。讲文明、有礼貌、提高个人素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并且在努力践行。

“发疯”或许不该被鼓励,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行动价值不小。现实中,绝大多数进步都非一蹴而就,只有走过弯路、经过蹒跚,少数人的“魔法”才能变成大多数人的共识。

(工人日报)

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