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02:16星期一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海国志丨核威胁、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末日钟”指向最后90秒

新闻聚焦admin2024-01-25283

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23日宣布,“末日钟”指针今年将保持在去年位置,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90秒,为该机制设立70多年来最高危险水平。

1月23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广播中心,科学教育家比尔·奈在《原子科学家公报》宣布“末日钟”分针的最新决定。

《原子科学家公报》负责人蕾切尔·布朗森说,世界各地的热点冲突地区都面临着核威胁的升级,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死亡和破坏,人工智能和生物研究等颠覆性技术存在失控风险。

布朗森警告称,与去年相比,指针未移动并不表明世界是稳定的,绝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

核威胁、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风险突出

“末日钟”直观表现出人类离毁灭生命有多近,而午夜零点则代表着一场全球性灾难的爆发。

科学家们主要担心的是地缘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的威胁,以及俄罗斯和美国推动其核武库现代化的努力。《原子科学家公报》警告说,这些趋势“增加了因误判而爆发核战争的风险”。

俄乌冲突爆发已700天,目前仍未看到局势有任何缓和的迹象,俄乌双方及欧盟的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继续遭受强烈冲击。俄罗斯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已经升级至冷战以来最危险的水平。布朗森认为,“冲突持续时间越长,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越大。”

1月19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区汗尤尼斯,以色列袭击后,一名受伤的巴勒斯坦母亲和她的女儿被送往纳赛尔医院接受治疗。

同时,自2023年10月以来,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已致加沙地区超2.5万人死亡;胡塞武装封锁红海航线以示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引来美英多次打击。整个中东地区都成为了火药桶,随时可能被引爆。布朗森指出,“作为一个拥核国家,以色列的行动显然与末日钟的讨论有关。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冲突可能在该地区全面升级,造成更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并吸引更多的核大国加入冲突。”

在核战争威胁的同时,2023年的地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度。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2023年还打破了多项气候纪录:温室气体水平创历史新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50%;海平面上升创历史新高,而且还在加速上升;海洋表面温度达到历史新高,南极洲的海冰范围降至历史新低。

1月23日,哥伦比亚内莫孔,山坡上燃烧着大火,浓烟滚滚。

气候危机引发了大规模洪水、森林大火和其他灾害。布朗森表示,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远远不足以避免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经济造成的危险影响,这种冲击对世界上最贫穷的人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

另外,人工智能在去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引发了一些专家的担忧。这种颠覆性技术能支持的虚假信息可能成为阻碍世界有效应对核风险、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的一个因素。《原子科学家公报》表示:“幸运的是,许多国家正在认识到监管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减少潜在危害。”

从7分钟到90秒,人类迎来“最危险的时刻”

1947年冷战开始时,“末日钟”首次亮相,指针设在23时53分的位置。

这个时间用以传达一种“紧迫感”。如联合创始人拉宾诺维奇所言,“末日钟”的目的就是“把人吓到恢复理性,从而保护文明”。

“末日钟”设立的初衷是提醒人类关注可能发生的核危机,因此早期的时间调整多与此相关。如1949年首次将时钟拨快3分钟,对应的是苏联成功进行核试验。1953年美国成功研制氢弹,时钟又被拨快一分钟……与之相对应,各国签署限制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则会引发时钟拨慢。如1963年,美国、苏联和英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时钟拨慢5分钟;1968年,多个国家共同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时钟拨慢3分钟。

1991年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签署了《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时钟指针被回调至距离午夜零点17分钟的位置,这是距离“末日”最长的间距。

然而,近年来“末日钟”的分针越来越接近午夜零点。

自2007年起,气候变化、生物武器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也逐渐纳入末日时钟调整的考量因素。当年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性破坏,“末日钟”指针从午夜零点前7分钟拨至5分钟。

2018年由于核风险和气候变化,“末日钟”指针设在午夜零点前两分钟。而在2020年,时钟指针设在午夜零点前100秒,以反映核武器迫在眉睫的威胁和全球变暖的加剧。

2023年,“末日钟”被拨到距离午夜90秒的位置。《原子科学家公报》表示,人类已经迎来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主要(但不完全是)源于“俄乌冲突日益加剧的危险”。

(海报新闻编辑 姜晖 综合新华社、参考消息、环球网等)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