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01:15星期一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用魔法打败魔法?3.5分餐厅被年轻人挤爆

新闻聚焦admin2024-01-09140

“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等话题最近屡登热搜,引发不少网友共鸣。消费者在一次次被花里胡哨的网红餐厅、真假难辨的探店视频“忽悠”之后,逐渐走进“低分餐厅”,发现了不少明珠蒙尘的好店。

微博平台截图

网评水分大

选店频频踩雷

外出就餐选餐厅先查评分,已经成为很多年轻消费者聚餐前的“固定动作”。尤其是在陌生城市和不熟悉环境就餐时,消费者更依赖于“小屏”上的评分推荐。

高评分意味着高品质、好口碑、可信赖吗?理论上确实如此。可现实还是给消费者上了一课又一课。“4.8分店难吃到哭”“注水太厉害了”“好评都是刷出来的”……网上吐槽比比皆是。

刷好评、软营销引流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为了在网络平台上积累好评,一些餐厅会通过赠送餐点、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写好评、打五星,平台为鼓励评价设置了奖励,如赠送积分等;一些餐厅会邀请美食博主等到店体验,制作探店类短视频,达到引流的目的;部分餐厅还会通过专业的运营方式达到“刷好评”的目的,花销虽多但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微博网友评论截图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都表示,网络平台的评分存在失真,一些低评分餐厅并不像分数呈现出来得那么差。而用户反复刷到的“好吃到失语,我看谁还没有去过!”的餐厅,或许只是发布者在进行收费好评的宣传产物罢了。所以更多人认为,与其相信评分真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网评水分大、踩雷多,消费者们对网评机制产生信任危机。

反向种草

用魔法打败魔法

被高分餐厅反复“伤害”的消费者,选择举起“支持低分餐厅”的大旗,主打一个“高分避雷”。不少年轻人试着走进社交媒体上无人问津、点评软件上差评常见的低分餐厅,虽然也有“不愧是低分餐厅”的踩雷时刻,但有时,也会吃到意料之外的美食、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

在探索的过程中,年轻人摸索出一套口口相传的“低分餐厅探店指南”:在评分3.5至4分之间的餐厅中用餐更容易获得意外之喜,评价中清一色“服务态度差”“老板态度恶劣”却还能开好几年不倒闭的店铺,可能依凭的是真正的美食。

小红书博主的美食指南帖子截图

不过,也有网友担心,5分能够刷出来,3.5分是不是也可以被操作,要想找到真正的“宝藏饭店”,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手机,多出去走走尝尝。

“某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店,进去会让人刮目相看。以前老去一家卖刀削面的小店,本来只是想凑合一顿,却发现店里的炒菜意外好吃,新鲜的食材现炒,亲眼看着大厨颠勺,带着锅气。过油肉、木须肉、回锅肉,简直是我近十年吃过最好的。”博主“此间山羊”说,这种小店始终稳定,来的都是熟客,吃了就惦记。

此外,一些街头巷尾令人惊艳的家常菜馆,消费者往往以不常使用社交媒体、评价软件发布餐厅好评的中老年消费群体居多,即使被街坊邻居们一致赞美好吃,也很少多几个线上的好评。“酒香”由此被锁在“不是高分”的深巷子中,只有真正走进餐厅品尝,才能发现这份被线上评分困住的惊艳口味。

挤掉营销泡沫

亮出消费新态度

消费者清楚,线上评价软件是挑选餐厅的一项辅助工具,并非挑选过程中的全部依凭。“相信评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试过才知道!”这句话反映出消费者对于餐饮消费的新态度——更加务实,注重性价比,把实际需求放在首位,不再为商家的营销宣传买单。

某打分平台截图

在国兴智库董事长朱峰看来,把自主选择权归还给消费者,不干扰、不侵犯,才是美食榜单、评分甚至所有数字经济经营者的正确出路。滥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的消费推荐,是建立在侵犯消费者隐私基础上的人为操控,依赖骗好评、赚高分、买流量换取的客流量和曝光度并非长久之计。

业内人士指出,在整顿净化市场的同时,应尽快改进和完善餐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评价和展示机制,让有品质的“宝藏店铺”得到应有的分数,尽量减少“宝藏店铺”被埋没的情况,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更加理性的审视评分文化:只有让餐厅点评机制逐渐回归真实,才能引导商家回到“好好做食物”的本职,不必把过多精力放到“卷好评”的泡沫中去。

(海报编辑宋玉 综合 工人日报、中国质量新闻网、广州日报等)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