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09:12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子涵体”走红的背后

新闻聚焦admin2023-12-12337

“老师我们家子涵怎么了?”近期,在各大网络平台,“子涵”这一人名成为不少网友造梗、玩梗的对象。有人在宠物进食的视频下发问“我家子涵怎么不吃饭”“是不是有人欺负我们家子涵了”,也有人在跑步比赛的视频下评论“我家子涵怎么没得第一”“以后这种比赛我们家子涵就不参加了”。这种无厘头的评论,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互联网文化最鲜明的特质。

“子涵”看似是荒诞的段子,实则没有脱离网络流行语的内核,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荒唐的一面。这个梗来自一张网传图,一位“子涵妈妈”在群里说孩子子涵被蚊子咬了,并在群里责问:“老师,我家子涵为什么被蚊子咬,幼儿园就这样看孩子的吗?”她甚至质问,“为什么不咬其他人?”这些语句的荒诞之处在于,家长爱子心切,却采用了过度的保护方式。“子涵体”走红,起因正是不少网友因为反感这种护子心切的心态,进行了一种创意化网络表达。

“子涵体”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独特、新颖表达方式的需求,网络语言的娱乐性和传播性更易吸引广大网友参与造梗并传播,从而形成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子涵体”的出现不失为网络语言创新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子涵体”走红的背后,是不少苦于“熊孩子”和他们家长的年轻人。家长自身情绪不稳定,把教育和保护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甚至推给社会,让人苦不堪言。爱护孩子不是问题的根源,错误的、过度的保护方式才是。也许通过“老师,我家子涵怎么……”这种固定表达,掀起网络中的话语狂欢,能够让有类似行为的家长适当反思,不要被无底线的溺爱蒙蔽了双眼,拒绝过度保护的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不过,“子涵体”虽有趣,其流行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网络语言可能会对传统的语言规范产生冲击,导致一些人在正式场合使用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影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人名为内核的网络热梗,更容易激发潜在社会问题。据统计,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中,取名为“子涵”成为热门。这些“子涵”在学校内外是否会受到网络热梗的影响,受到他人的嘲笑、贬低甚至霸凌,尚不可知,但违背社会公德、可能对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仍值得我们警惕。

因此,对于“子涵体”的走红,我们不妨以更加理性、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子涵体”这种网络表达,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理解其出现的原因和背景,不盲目跟风,也不过度贬低,既要欣赏其独特之处,也要保持对传统语言规范的尊重和维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网络素养教育,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臻儒 报道)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