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06:58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涨出新高!平均票价42.7元!看电影成“轻奢”了吗?

新闻聚焦admin2023-08-24392

8月22日,七夕档票房破2亿元,暑期档破190亿元,突破2019年的177.7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最热暑期档来袭。但高涨的票房背后,一个问题也不容回避:票价一路上涨。

影院里,暑期档电影海报吸睛十足

“在广东IMAX 70元一张,加6块手续费,这个暑期都没怎么见过二三十的电影票”“北京朝阳,买的都六七十一张,一家5口人看一场电影花掉400多元,真的好贵”“杭州现在普通影院普通位置随便点开都是40+”……在网上,对票价贵的吐槽不少。

社交平台上,观众吐槽数不胜数

据猫眼数据显示,2023年平均票价达42.7元,为2017年以来的最高值。此外,对比历年数据,电影票价总体呈上涨态势,且自2021年进入40元区间后,连续三年票价有所上涨。

这不禁让人感叹:难道以后电影要成“奢侈消费”了?

电影票确实越来越贵了

“为什么现在电影票这么贵?”近日,暑期档电影票价的话题再次登上微博热搜。许多观众表示,曾经常见的19.9元电影票在这个暑期几乎绝迹。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观众大规模吐槽电影票价贵——再往前追溯,2022年春节档,也曾被网友称为“最贵春节档”,平均票价高达52.8元,涨幅达8%;大年初一电影平均票价为56.1元;一些一线城市的票价甚至达到了三位数。

其实,近年来,每逢热门档期和热门影片上映,对于电影票价的纷纷议论便不绝于耳,从实际数据来看,电影票价的确呈现上涨趋势。据猫眼数据显示,2023年平均票价达42.7元,为2017年以来的最高值。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自2021年起,电影平均票价便步入40元的价格区间,整体呈现递增趋势。

另外,相较二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票价明显较贵。继2022年冲上50元大关后,2023年,一线城市平均票价达到51.9元,二三四线城市近两年则涨至40元以上。

截图自灯塔专业版APP

虽然平均票价已达到四五十元,但在实际购买过程中,不同影院、不同时段的票价差距也较大。以北京为例,搜索近期热映电影《孤注一掷》在不同城区影院的票价,最高能达到81元起,最低仅需30元;同一影院的热门时段价格比冷门时段亦高出不少。

另外,一些影院的观影区会划分多个区域,以设定不同的票价,这也将票价拉得更高。一位消费者就提到,看电影如果想坐中心区域,需要花费70.9元。在她晒出的截图中,即使是普通区域,票价也要50.9元。

“区域座”也引发一些人的不满,“以前只是分普通厅和VIP厅,现在连一个厅都要分区收费了,这是在向演唱会看齐吗?”

曾经常见的19.9元电影票为何不见了?

平台补不动,院线成本涨

目前高昂的电影票价,让众人不禁怀念起花个9块9就能看场电影的美好日子。

为何票价会从曾经的9.9元,涨到常见的19.9元,再上涨至如今的四五十元?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网络平台补贴的减少是原因之一。

据了解,电影票价包括最低发行价、影院溢价、服务费等部分。在片方明确发行价后,各个影院在不低于发行价的基础上,根据运营成本、观影人次、票房走势、周边竞争影院票价等市场因素,机动调整形成最终票价。

曾经,由于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入电影市场,各大票务平台开启了疯狂的票补时代。深受观众喜爱的低至9.9元的电影票就由此产生。而这种促销手段带来的巨额成本自然需要各大票务平台自身来承担。因此,这种一味“出血”并不可能维持太久。

到了2015年,票补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当时,时任微影时代CEO的林宁曾表示,全年各方累计砸入了40亿元票补。

终于,激烈竞争之后,各大票务平台集体叫停了这种毫无节制的大出血式票补——2018年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限制“票补”力度,全国影院票价不得低于19.9元。

同年,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自此,票价逐步回归正常。

而到了今年的暑期档,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根本看不到票补优惠,对此,凯擘影城中国区经理薛子聪表示,“一部片的票补最多补到票房的3%左右”,且与以往“广撒网”的形式不同的是,这些票补优惠基本集中在了新片上映的首周以及点映场次,票补也更加精准投放给了高频消费用户以及平台的会员。

而除了票补减少,在魏鹏举看来,近年来,电影票价的上涨还受到成本因素的影响,“就片方而言,制片成本高企;就影院而言,需要弥补此前的损失,以及承担人工、房租等直接成本。”

此外,服务费的加入,也直接推高了电影票价。有记者采访多位北京影迷了解到,目前电影票服务费在5元-21元之间,其中21元的服务费为某影院VIP厅。

影院负责人曾盼表示,服务费为院线方、票务平台收取。“院线收取的服务费,分为硬件服务和软服务,前者为设备维护、售票系统管理等费用,后者则体现在影厅环境维护、秩序管理等方面。”事实上,每逢春节、情人节这类档期,员工的工资成本也会提升,这也是热门档期票价上浮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县级以下影院不守规矩,除服务费外还加收技术服务等费用,这部分费用不参与分账,同样是推高票价的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影片最低发行价偏高、影片时长增加致使排片场次减少,亦迫使影院提高单场票价来对冲影响。

最重要的是让电影“值回票价”

虽然电影票价上涨,但过去几年影视行业并不景气。即便抛开疫情因素,从长期看它也谈不上一个“躺赚”的行业。

比如,知名影视公司华谊兄弟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亏损总额高达61.95亿元。

2022年,21家上市影视公司8家盈利、13家亏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华谊兄弟等无一例外。当然,随着今年影视行业复苏,不少公司的业绩开始恢复,但离“赚得盆满钵满”显然还很远。

这也导致一个悖论:票价涨了,观众不满意,影视公司似乎也没有赚多少。

近日,上海市民在影院观看暑期档电影

但仔细想想,人们在乎的完全是票价吗?未必。

观众对于好内容的需求从未降温。他们并不介意为内容买单,关键是要感到“值”——我花了几十块钱,坐在那两小时,到底能否“值回票价”?

从事电影发行的黄灿指出,大体上看,上座率和票价是一种反比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需要发行方与院线在中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这种反比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于高口碑、大制作的部分影片,价格上浮10%-15%左右并不会影响观众购票欲望,甚至还会主动选择IMAX等观影效果更好但价格略高的场次。

或许,这也正是影视行业最该听取的观众心声:不在于那5元、10元的价格浮动,而是这电影票花得到底值不值?毕竟,早在1994年,《新少林五祖》的票价就达到了12元,成龙的《红番区》更是达到了20元到30元,双人情侣座甚至达到120元。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所分析的,电影票价是电影产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的体现,因此决定票价的不应仅仅是供求关系,而更应是电影的价值,“调动一切相关元素、资源和场景,让观众在电影鉴赏过程中获得感同身受、不虚此行的确切感受,就成为弥合价格和市场、消费与体验之间缝隙的最重要、最为关键的要素。”

(海报新闻编辑 石慧 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北京商报、澎湃新闻等)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