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04:28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重走长征路 体验非遗课——广州日报小记者·毕节研学团“主题课堂”开课

新闻聚焦admin2023-08-16502

深入黔西丘林村,重走红军长征路;在化屋村一览乌江源百里画廊,跟着非遗传承人体验制作蜡染;深入“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探访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寂静群山”“百尺垂帘”……8月15日,广州日报小记者·毕节研学团小记者们的研学之旅进入第三天,红色历史、非遗体验、自然探秘等“主题课堂”徐徐展开。

小记者在毕节市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参观红色大关陈列馆·盐运文化陈列馆。

红色历史震撼人心

8月15日一大早,在丘林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红军长征途经丘林村,从这里强渡鸭池河的故事。“1936年2月,贺龙、萧克领导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这里抢渡鸭池河天险,到大关开仓放盐,北上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在大关、丘林留下了深厚的红色文化……”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小记者们缅怀革命先烈,忆往昔峥嵘岁月。

小记者在红色大关陈列馆观看实物陈列。

小记者们走进位于大关镇文明社区的红色大关陈列馆·盐运文化陈列馆。“大关地处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是毕节通往贵阳的重要关隘……”移步换景,红二、红六军团入黔,军民架桥强渡鸭池河,红军开仓放盐,军民同心的故事跃然眼前。

“红军使用的望远镜、枪炮、水壶、大刀、军号……一件件实物再现了红军长征路上激烈战斗的景象。看着一件又一件珍贵的文物,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那个激昂、伟大的年代。”研学团小记者刘同学感触颇深。

昔日革命根据地而今成为红色旅游热门地。2022年以来,丘林村承接500多人的教育培训工作,接待实践教学约1.2万人次;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39家,种植冰脆李、百花桃等经果林3000余亩;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区、体育示范区、桥旅示范区,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毕节市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小记者们个个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员生动讲述着1936年2月,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长征途经丘林村,从这里强渡鸭池河的故事。

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蜡染

在化屋村蜡染基地,由苗族特色蜡染技艺精心制作而成的各式手提包、摆件、装饰品吸引了小记者们的注意。“你们看,这个小兔子公仔的内部装有艾草,它具有防蚊驱虫的功效。”讲解员介绍。

“手握蜡刀,蘸一些蜡汁,像写毛笔字一样,在白色的布上描摹图案,注意不要让蜡凝固。绘成之后,将布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就会出现大家喜欢的白色图案。”在非遗传承人、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杨文丽的指导下,小记者们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

在化屋村蜡染基地,苗族绣娘杨文丽指导小记者制作蜡染。

地处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东风湖北岸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苗族占比96.7%。化屋村又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上的村寨”。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聚居村寨,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聂玉林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精准发力,化屋村成功摘掉贫困“帽子”,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苗族绣娘杨文丽指导小记者制作蜡染。

如今的化屋村,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集特色民宿、特色餐饮、游船观光、苗绣蜡染、黄粑、黄姜、黄牛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聂玉林介绍,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多元跃升至2.5万元。

“年轻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在家乡创业,做餐饮、做民宿,目前全村已经开了34家民宿。今年暑假,化屋村旅游格外火爆,许多民宿到8月20日基本都是满房状态。”聂玉林告诉记者。

探秘“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位于织金县官寨乡的织金洞景区是目前世界上洞穴大厅分布密度最大、钟乳石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珍稀形态最多的洞穴。“眼前这个形态优美的钟乳石,它的整个外形和琵琶特别相似,而且连琴弦都有,非常逼真。它的形成是由洞顶上方的滴水和岩壁渗出的水,先形成了上方的石礅形态;随着下方滴水,从而在下方形成一个小小的石笋,两者相向……”跟随讲解员的解说,小记者们注意到,眼前的石柱形态各异,像琵琶、像贝壳……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认识、去解读。

小记者深入亚洲最大的地下溶洞——织金洞,探访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

研学团的谌同学表示,刚进洞时,仿佛一下子由夏天进入了秋天,特别凉爽,“我印象最深的是‘婆媳情深’造型的钟乳石,整个形态像儿媳给婆婆捶背,特别生动形象。这次回去我会给亲朋好友推荐毕节美丽壮观的景色,让他们也来看看这个像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小记者探访亚洲最大的地下溶洞——织金洞。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方圆 毕节日报记者:李肖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毕节日报记者:陈曦

来源:大洋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