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12:51星期一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文化访谈丨原来,这些都可以用“吃”来拆解

新闻聚焦admin2023-07-17661

全网粉丝超3000万,获赞破4亿,全网播放量突破70亿

原来,这些都可以用“吃”来拆解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刘烁

“我是不白吃,我真是太有文化了。”这是当下大热的动画短片《我是不白吃》主角的一句口头禅。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位超有文化又爆笑可爱的二次元美食家用爆笑的喜剧讲述世界各地美食知识和故事。一经上线,火爆全网,全网粉丝超3000万,获赞破4亿,全网播放量突破70亿。2020年10月,“我是不白吃”IP相继推出《不白吃漫画食物简史》《不白吃话山海经》系列、《这就是大中华美食》等美食科普漫画书,每一本上市后均大受欢迎,让人们惊讶地发现,科学、历史、文化,都可以从“吃”的角度进行全新拆解。

日前,“我是不白吃”团队来到济南市图书馆和山东书城,与读者见面。记者借此采访了“我是不白吃”首席品牌官兰翔,和他聊起了这个动漫大IP背后的创作、运营故事。

记者:不白吃这个形象是怎样成型的?

兰翔:在创作“不白吃”之前,我们创造过另外一个形象叫“食神魂”,这也是我们最早做的一个美食番剧,这个番剧更偏二次元、更热血。2019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们对一分钟讲解一个科普小知识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就有了不白吃这个形象。不白吃这一形象有很多特殊之处,比如他的眉毛像M形状,实际上是从美食家的拼音“美”得来的,脸上的痣象征着吃货的馋嘴痣,随身背着一双筷子,意思是走哪儿吃哪儿。

我们的主创团队成员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些同学,很年轻也很有才华。团队现在超过100人,大都是95后,制作内容轻松、活泼,紧跟热点,所用的都是那种网络化语言,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内容创作方面是完整的流程,从编剧到原画到美术到合成、剪辑全套流程都是团队独立创作的。

记者:不白吃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把握了什么?

兰翔:选择美食这个赛道去创作,是有一些预设的。一方面所有跟吃相关的内容,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也是特别丰富的一个素材库。

我们在创作时,就想到未来有了一定的热度,积累了一定粉丝之后,可以有一些带货或者直播之类的。我们发现短视频平台跟以往的动画创作的变现路径不一样,周期更短,时效性更直接。所以我们一开始就锚定用短视频平台来讲美食。我们要做一个完整的机制。

2020年年初,我们是第一个用虚拟形象的“不白吃”加真人主播的形式开直播间的团队,是全网首例。后续我们有了广告定制业务,现在日常的直播间是卖生鲜美食,另外还打造了自有食品品牌。“内容加消费”的这个模式其实通过“不白吃”这个IP,我们已经算是跑通了。

记者:现在“不白吃”图书开始讲历史了。这是驾轻就熟还是新的挑战?

兰翔:这是“吃透中国史”系列,已经出了唐代历史,刚刚上市了宋史,接下来还会有明史、春秋战国史,还有秦汉史等,整个中国史系列共五本。不白吃说自己“真是太有文化了”。作为创作者,我们希望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形象,能够从美食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国学、历史、诗词方面很多的知识。今年暑期我们会上一个“不白吃漫游古诗词”系列动画加图书内容。这样,“我真是太有文化了”就诠释得更丰富一些,他“有文化”的人设也就更立得住了。

记者:如今,讲历史、讲传统文化的动漫创作挺多,爆款也不少,如何看这样一个创作风向?

兰翔:不同的内容或者IP去诠释这种传统的经典其实有很多优势,每个IP都有自己的讲述方式和风格。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小朋友更容易地解读是很有挑战性的。比如,《不白吃话山海经》这个系列,我们发现《山海经》原始版本有非常多的生僻字,故事性也不强,“不白吃”便用现代语言讲述这些内容,加入自己合理的情节,这种转换会让当下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容易接受,这一定是个趋势。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