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09:48星期二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北京气温又破纪录……有没有“高温低报”?详解来了

新闻聚焦admin2023-07-06547

今天13时15分,代表“北京温度”的南郊观象台气温已经升至40.1℃!昨天和今天连续两天40℃,这也是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7月首次出现。相比之下,今天的40 ℃高温来得更早,昨天出现的时间在16时以后,今天13时刚过就已超40 ℃;而在今天上午9时,观象台气温就已经超过了35 ℃的高温线标准。

另外记者了解到,从13时地表温度看,部分站点超60℃:大兴65.4℃,怀柔64.8℃、顺义64℃、密云61.8℃、昌平61.3℃、平谷61.2℃、丰台61.1℃、南郊观象台60.8℃。

据分析,此轮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局地强度强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北方部分地区将出现同期少见的酷热天气。

体感温度似乎比天气预报更高

到底有没有“高温低报”?

高温炙烤下,不少网友认为气温远不止40 ℃,感觉在户外都快被“烤化了”。每到高温时,大家对于气温的讨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就有人怀疑气象部门“高温低报”,事实究竟如此吗?

气温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气象部门所发布的“气温”,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由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也就是说,天气预报每天说的气温,就是百叶箱内显示的温度。

而对百叶箱的设置环境是有明确、严格的要求的。人们手持温度计在马路路面、屋顶天台测得的温度,均不属于标准气温。

有研究显示,在同一座城市,强烈阳光照射下,柏油路面1.5米高度上的温度,可能会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高4℃至5℃。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个别特殊环境下的温度测量极不稳定,只有全球统一标准的气温数据,才具备代表性、科学性、研究性。

体感温度的不同差异怎么来的?

至于每个人觉得热或者冷,那指的是个人的体感温度,这通常会受到湿度、风速、是否有阳光照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个人情绪也会影响对气温的“判断”。

比如说,即使没有达到35℃以上,只要气温在30℃左右、相对湿度超过70%,人体就会感到闷热、不适,甚至引发中暑。

而大家所说的“感受的温度比气象部门报的高”,这对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言,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当然,这也充分体现出大家对体感温度预报的需求。

入伏以后还会更热吗?

还没完全进入盛夏,北方比南方还热,大家纷纷表示开了眼界。其实,北方的高温往往集中在初夏,而南方则在盛夏时段进入高温季。因此,当前我国正处于“北高温、南暴雨”的格局,后续南方降雨减弱,高温天气也会增多。

而入伏是温、湿度的一个总体概括,我国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北方地区,出现无雨、高温、高湿的天气现象。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与现在的晴热、干热天气大相径庭。就人的个体感受而言,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湿度影响。“桑拿天”因湿度较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此时人的体感温度也更高,就会感觉到闷热、易中暑。

气象部门提醒,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将逐渐北移,北方地区将进入雨季,干热天气会随之结束,转入闷热天气。届时,高温天气的防范应从高温干热转为高温高湿,大家也应做好针对性的应对。

高温天气持续,请大家谨防中暑!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