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09:45星期三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传统戏曲 展现“百变”新样貌

新闻聚焦admin2023-07-03469

【一线讲述】

编者按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采。随着社会变迁、技术变革,戏曲之美不变,却有了新IP、新的舞美创意、新的表现形式,以及互联网、博物馆等新的舞台。传统戏曲如何“圈粉”年轻人,走好守正创新之路?本期光明视野,我们一起听几位戏曲人聊聊他们的所感所思所为。

让年轻观众与汉剧“双向奔赴”

讲述人:武汉汉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王荔

怎样让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我所在的武汉汉剧院近年来尝试了不少新的演出模式。比如,以汉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为契机开展汉剧普及工作;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黄鹤楼景区演绎经典汉剧剧目;与武汉博物馆联动,打造《贵妃醉酒》沉浸式演出。这些尝试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汉剧。

2015年春节,我和汉剧院一行26人带着两台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新汉剧《驯悍记》和《李尔王》,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进行文化交流。现场没有话筒、音响设备和灯光效果,全靠本嗓天籁和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深深吸引了学生们。这两部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熊杰平和方月仿两位老师的改编,他们保留了部分原著中的句子,使得剧本既“原汁原味”,又充满汉剧韵味。

传统戏曲与人文景点的融合是我们的又一探索。在黄鹤楼景区内,我带领演出团展演汉剧经典折子戏《八仙闹海》《盗仙草》等,让各地游客看到400年汉剧的独特魅力和武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样的驻演也让剧院95后、00后演员有更多表演机会,在舞台上学习、成长。而他们年轻、大胆、有创意,更了解现代社会流行趋势和年轻观众喜好,他们对传统剧目的想法总能给我许多启发。

武汉博物馆的汉剧藏品展区深受游客欢迎,于是我们尝试在博物馆驻演沉浸式汉剧《贵妃醉酒》。这部剧在汉剧传统剧目《百花亭》和创作剧目《霓裳长歌》的基础上改编,保留了汉剧经典唱段,演出时长缩短到45分钟左右,更适合年轻观众。最终,演员化身大唐游吟诗人,悲吟着“恩爱哪有江山重,哪顾月下盟誓情”,带领观众梦回大唐。博物馆中庭营造出堂皇富丽的唐朝皇宫园林,通过互动方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演员们的一颦一笑。虽然唱腔和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汉剧,但却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实现了年轻观众与传统汉剧的“双向奔赴”。

在多年探索中,我觉得,戏曲创新既要尊重和保留传统戏曲的核心要素,也要注入当代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其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味模仿流行文化或其他艺术形式,而是要通过对传统的深入研究,找到传统戏曲与现代表达方式的有机结合点。

在浙江温州市鹿城区松台山脚下,戏曲演员与小游客互动。新华社发

沧浪浮生,昆曲也可以“沉浸式”

讲述人:非遗创新团队“TeamX”制作人、导演 萧雁

2017年底,我接到苏州市姑苏区的邀请做一个文化项目,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做昆曲《浮生六记》,而且一定要在沧浪亭演出,来一次“沉浸式”。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文人沈复回顾自己人生故事的笔记,他和妻子芸娘的日常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我看来,不管是他们两人“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人生观,还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相爱甚笃的故事,都能触动人心。再加上他们曾住在苏州最古老的宋代园林沧浪亭畔,如果能在沧浪亭演出这个故事,便能将地理标志与人文故事完美融合。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个想法不可思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没有办法安装灯光音响,怎么能做演出呢?这时候,多年的电视直播导演经历帮到了我。参考电视直播,灯光可以现场搭,演完就拆,只要成本可控,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音响。欣赏昆曲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到艺术诞生的原生环境里体验,而园林,就是昆曲诞生的环境之一。我们陪着昆曲指导老师汪世瑜在沧浪亭一起看现场。芸娘角色的首演者、苏州市昆剧院演员沈国芳在最远的假山顶上一开嗓,昆腔袅袅,我们就知道事成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观念转换的问题。实际上,舞台特别明亮、灯光五彩变幻、声音宏大响亮多是来自西方的歌剧审美,而昆曲美的意境就像《红楼梦》里所言——“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恰恰是不太亮的灯光,才能凸显夜晚园林的幽静;不用扩声设备的演唱,才可以令观众体会昆曲之美。

这一切,我们通过沉浸式的方式呈现。观众跟着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循着沧浪亭的复廊、花窗而动,在林则徐看过戏的明道堂前坐定,在六个不同的场景中感受缱绻江南。演出推出后,受到一致好评。

当然,这不仅仅是演一出戏,更是一次文旅融合,把姑苏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游客感受古城魅力。

作为国内第一个沉浸式戏曲,《浮生六记》演出已经超过300场。我一直觉得,做戏曲工作就像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译,让古人的声音被今人听到、被全世界听到,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河北邯郸市丛台区连城小学的学生在绘制戏剧脸谱。郝群英摄/光明图片

新编戏让老戏曲有了新样式

讲述人:青年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 李佳秋

大学时,我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曲导演专业。从学戏到导戏,从学习话剧、音乐剧、舞剧再回到戏曲,我既深深沉浸在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之中,也不断思考着如何将流传千年的经典戏曲演化成当代戏曲样式。

我一直很喜欢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学时就想把它改编成越剧。可是,这部小说在中国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电影和话剧版本,怎么才能不落窠臼?怎么在保持越剧特色的情况下展示当代场景、动作和范式?

基于原著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打算突出向内探索心灵的主题。于是,我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把它转变成心理空间:三位演员以“一神三形”的形式展现女孩天马行空的想象,既演男又演女,将越剧的特色凸显出来。公演后,有观众说:没有复杂华丽的布景、道具,却能通过三位演员在不同角色间的转换,表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故事,让他觉得传统艺术有了另一个欣赏的角度,这样的反馈令我很欣慰。

校园如同一个孵化器,给了我广阔的创作空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受到好评,我又将视线转向越剧《金粉世家》。我想探索更多剧场设计的可能性,加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如,观众进场前,剧中人物就已在走廊;观众进场后,金太太坐在席中、小怜擦椅子、金荣迎来送往,令人如临其境。随即金荣介绍,今夜张恨水“亲临现场”,给大家展示他的新作品,从而交代出剧中角色将往来于台上台下,“跳入跳出”的演出风格。角色时而在观众身边表演,时而与观众跳舞。如今,《金粉世家》小剧场版作为驻场剧目常年演出,大剧场版也于今年4月20日首演并开启巡演,将于今秋登上“大戏看北京”的舞台。

我时常想,传承戏曲就如同做一道名菜。很多人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服装、摄影中,就像把一道菜的原料、摆盘、做法拿来做其他菜。这当然是很好的探索。但对戏曲本身来说,在当下社会还有什么新的可能呢?我觉得,戏曲活态传承一定离不开当代戏曲样式,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像茨威格笔下幽微的人性和对真挚爱情的渴望,《金粉世家》展现的金燕西“笼中之鸟”的困境和抉择,都能与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除了越剧,这几年我还创作了京剧、豫剧、邕剧新编戏。虽然不同剧种各有特色,但它们具有美学上的共通性,能够容纳各种艺术元素。如今,伴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通,戏曲也一定会茁壮生出新枝新芽。

河北承德市戏剧协会的演员在为小学生进行传统戏曲表演。刘环宇摄/光明图片

豫剧也能很“上头”

讲述人:中国戏剧·小戏小品奖获得者、电影《满江红》配乐主唱 张晓英

看过电影《满江红》的观众,一定记得那“魔性”的配乐。铿锵有力的豫剧唱腔配上酣畅淋漓的电子音乐,与剧情无缝衔接。作为演唱者,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相关唱段,获得了三千多万播放量,有非常多的网友点赞。网友留言道:“这几段豫剧太‘上头’了,配着BGM(背景音乐)走路都带风。”

看着网友的留言,我特别开心。我从七八岁开始唱豫剧,师父兰力老师是“活包公”李斯忠先生的徒弟,所以我一开始唱的也是黑头。后来,我改唱彩旦,也属于戏曲中的丑角行当。唱了三四十年豫剧,戏迷朋友不少,但还是以中老年朋友为主。虽然每次演出完都博得满场叫好声,可我还是想着,如何能让观众更多一些,年龄层更广一些。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我的工作室开设了戏曲公益课,还经常跟随省剧协、省曲剧团等进校园,为年轻人唱戏、讲戏。

2019年,我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直播账号,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几千名甚至上万名观众,气氛也越来越热闹。现在我两个主要的社交账号已经有了近400万粉丝,里面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可不少。每次我分享传统戏曲片段,比如《十保官》《包公辞朝》《寇准背靴》等,都有许多网友和我互动、留言,甚至向我“点戏”。我觉得,互联网让戏曲的舞台更大了。在剧场里,每场戏的观众最多也就一两千人,现在一条视频可以有百万甚至千万的点击量,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电影《满江红》把电子音乐、摇滚和戏曲结合,也是我第一次“触电”。刚接到制作组的邀请时,我非常忐忑。虽然唱词和曲调都有,但是如何把控灵活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与剧情、人物贴合,可真是不容易。有些配音短但原唱段长,我得把慢戏改成快节奏;有些戏短配乐太长,原唱段又不够填。尤其是随着人物行走加快的几个唱段,节奏很强速度又快,我特意找了豫剧里快节奏的词填进去。就这样,我完成了七个戏曲经典片段的改编,包括豫剧《探阴山》《下陈州》《王强点兵》《铡美案》,曲剧《包公辞朝》等。上映前,我还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觉得改编得不伦不类,“毁了”经典。后来我发现,大家对于这种创新很包容。这个经历让我更深入思考其他更有趣的跨界形式,我还想再尝试。

如今,听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年轻的戏迷朋友和我说,以前从来不听戏,自从看了《满江红》就很感兴趣,再一搜原版的传统唱段,才知道戏曲这么好听。更可爱的是,有网友留言说:“我一个00后怎么特爱听这个调调,我是不是快老了啊!”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不难看出这种改编创新的效果。走在路上,我还曾看到三五岁的小朋友被父母带着哼“一保官,王恩师延龄丞相……”

让豫剧越来越走进大家的日常,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扎根在年轻人心里,作为戏曲演员,我觉得这样才叫“中”。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殷泽昊、苏雁、王胜昔、王斯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健)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3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